重庆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渝东南和渝东北倾斜
34岁的余先伟是开州南门镇人,他和妻子肖慧芳已经在万州做了5年多钢材生意。
小两口有个8岁多的儿子,因为儿子要在老家开州上学,一家三口只能分两地居住。
“哪个不想把娃儿带在身边呢,但户口在老家,要在万州读书很麻烦。”余先伟说。
不过,今年3月出炉的《“万开云”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让他的烦恼得到解决。
规划提出,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服务配置一体化,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确保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中,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方面,将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实现区域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不久,“万开云”常住人口子女入学将打破户籍限制,开州、云阳人长期在万州工作和生活,即使户口没迁入,子女也可在万州读书,享受“同城待遇”。
“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在公共服务方面主要体现在均等化上。”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统筹五大功能区域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城乡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快形成。
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渝东南和渝东北倾斜
破旧不堪的老式瓦房被翻新,教室重新吊了顶,安装了日光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巫溪县下堡镇半溪中心小学保安村小面貌焕然一新。
“除了改善中心小学及所辖村小的硬件条件,我们还在进行软件提升。”半溪中心小学校长彭正勇告诉记者,除了增强师资力量,他们还制定了以“典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软硬件双管齐下,打造农村学校的典范。
“重庆处于欠发达地区、欠发达阶段,各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市教委相关负责人称,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
为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仅2015年一年,我市就投入资金33.06亿元,用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暖冬计划等专项工程。全市每年新进中小学教师达到8000人,其中70%充实到乡镇及以下学校。
去年,市教委组织编制了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中小学布局规划,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非核心功能疏解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核心功能培育提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配套。
据统计,去年我市在主城区新建小区建设了49所配套学校,今年还将在主城区新建配套学校42所,面积达60万平方米。在都市功能拓展区集中建设了重庆大学城,在校师生已近20万人。在永川、合川、江津双福职教基地的基础上,又在大足区设立了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在璧山区设立了重庆护理职业学院,实现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进一步对接。
发生改变的,还有卫生、文化、社保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
2014年,黔江中心医院晋级为三甲医院。这是渝东南地区首家三甲医院,也将成为覆盖渝东南地区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随着诊疗水平的提升,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神经系统介入诊疗术、心脏导管消融术等以前无法操作的手术,如今在黔江中心医院都能完成。对于当地及周边老百姓来说,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不必再四处奔波求医。
“以前全市只有16家三甲医院,并且大部分都在主城区。到去年底,全市三甲医院已增加到30家,新增的三甲医院全部分布在区县。”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说。
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近年来,我市逐步形成了“一镇一院、一村一室”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其中包括乡镇卫生院937所,村卫生室10778个,并全面建立了半小时医疗卫生服务圈。
围绕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区县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已实现全覆盖并免费开放,年服务人次合计逾2500万。
“自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市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更多资源向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倾斜。”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2013年出台的《关于完善财政政策支持五大功能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采取“不取多予”的原则,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由市财政按全市最高比例给予补助。
去年出台的《重庆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坚持“全市一盘棋”,重点围绕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残疾人康复、文化体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创新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其中,重点加大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公共财政投入。
“现在看来,这些政策举措已初显成效。”该负责人称。
优化调整资源推动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
家住江津的李强是一个羽毛球爱好者,每个周末都会约朋友打场球。最近有件事让他特别高兴——新修的江津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羽毛球馆开馆,向市民开放。
“从我家走到羽毛球馆只要十来分钟,去打球很方便。里面的场地和配套设施都是全新的,打球也舒服。”他说。
去年7月,市体育局与江津区签署了《共建体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合作协议》,合作建立与江津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服务体系。其中包括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共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力争到2020年,江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充分考虑区域功能定位、产业发展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流动规律等综合因素,建立健全与各功能区功能导向、人口分布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统筹规划和保障机制,统筹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事业,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民生协调发展。”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也即是说,不仅要让资源向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倾斜,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也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让全市人民共享更好更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
去年10月,市政府批复同意《重庆大都市区规划》。按照规划,我市将统筹优化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功能定位和资源配置,引导人口、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等合理布局,推动大都市区整体融合发展。
在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要“一体化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区”。“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进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一体化发展,包括在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同城化。”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补齐“短板”
家住九龙坡区二郎的63岁的袁明华有晨练的习惯,每天早上,他都会到家附近的彩云湖湿地公园走两圈,然后去菜市场买菜。
“沿着公园里的沿湖道走,可以边走边欣赏风景,安逸得很。”前不久天气好,他还拿着手机拍了不少照片,像很多市民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晒起了“重庆蓝”。“听说还在改造升级哟,以后这里会更漂亮!”
正如袁明华所说,目前,彩云湖正在实施湖库水质提升工程。包括彩云湖在内,今年我市将完成20个湖库的水质提升。而这,也只是我市推进环保民生实事,让群众享受更好生态环境的举措之一。
“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我们将立足各功能区域的定位,继续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提升整体生态效益。”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
我市还将建立统筹规划保障机制,进一步统筹五大功能区域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事业,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保障城乡居民平等获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益。
为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下一步,在教育方面,我市将实施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管理,扩大政府购买教育公共服务范围,实现教育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切实改善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校舍、校地标准化率达到85%以上,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每个街道有2所、每个乡镇有1所公办幼儿园。
在卫生方面,“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再规划建设10所三级医院,并优化规划布局;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的建设,今年完成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673所,为1500所村卫生室配置基本设备。
在文化方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管用水平,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改扩建,到2020年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形成农村(行政村)半小时、城市(社区)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的文化服务圈。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就业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施“贫困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推进贫困人员转移就业创业;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社保体系建设方针,以更加公平可持续为目标,统筹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保制度改革,完善社保转移接续政策,为劳动力资源在五大功能区域间流动提供好公共服务。
在体育方面,不断完善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网络,一方面,在2016-2017年分批建设社区健身站600个,使城市社区健身站覆盖率达50%,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另一方面,侧重我市农村、边远区县和少数民族地区体育设施建设,每年新建和更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各500个,建设乡镇健身广场50个,笼式足球场3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和全民健身中心10个。
“目前我们正在编制基本公共服务配置标准,通过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补齐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短板’。”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