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要致富先通路 21公里通畅路激活全村产业
前不久,彭水县鹿鸣乡双枫村在外打工多年未回家的代小琴,回到村里,乘坐上一辆摩托车,沿着一条水泥公路,走了10公里后,到了海拔1200多米山上的家门口。
“以前我回家,进了村后还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才到得了家。没想到这次回来,进村后只用了10多分钟就到家了。”她对母亲说。
“自从有了这条硬化公路后,我还利用山上的草场,养了100多只山羊哩!”母亲在女儿面前夸下海口,“现在贩子把车开到家门口来收购,我在家养羊,一年赚三五万块钱轻轻松松。”
“围绕产业发展修路,激活了全村的资源。”双枫村村主任冉云说,“有了这21公里公路后,全村不仅能在今年底实现脱贫,再过三五年,青翠李、黑山羊、中蜂等产业全部投产后,村民也就富裕起来了。”
幅员面积14平方公里的双枫村,有烤烟、水果以及6000亩草场等发展特色产业的资源。“前些年,因为不通公路,我们是守着‘金山’受穷。”冉云说。
去年,在县交委的支持下,村里开始改造和新建公路。冉云说,“在修路时,我们改变了一下思路,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来布局公路。”
这一布局受到众多村民支持,除政府投资外,村民还自发投资,除建起一条横贯全村、全长10公里的主公路外,还建了2条支路,全村硬化公路达21公里。
在布局修建产业路的同时,村里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农业。冉云说,到目前,全村已种植烤烟910亩、青翠李330亩、油茶1500多亩,养殖中蜂400余箱,养殖黑山羊100只以上的大户有5户,还引进一家农业企业进来,建起存栏500头的养牛场。
目前,县交委已着手对乡村公路的安全设施进行完善,准备开通客车。“要不了多久,像代小琴这样外岀打工或创业的村民回家时,就可以坐着客车到家门口了。”冉云说。
记者手记 >>>
基础设施先“脱贫” 扶贫才能上台阶
基础设施不“脱贫”,产业就发展不上去;没有支柱产业,就谈不上脱贫致富。在扶贫调研中,不管是区县领导,还是贫困村的干部群众,都鲜明地亮出这一观点。
要脱贫致富,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这较长的路,就是通过改善公路、水利等产业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以带动贫困乡村的支柱产业发展,让农民通过发展产业,实现持续增收。
公路、水利、能源、通讯是贫困地区需要完善的四大主要基础设施。在这四大设施中,以电力为主的能源,经过农村电网的改造和目前正在实施的升级改造,可以得到改善。移动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只要政府引导,可以用市场的手段解决。
目前,能源和信息这两大基础设施,已基本能够满足贫困地区农民生活和生产发展的需要,需要努力改善的是公路和水利这两大既满足贫困农民生存、又保证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村级公路通畅和人畜饮水按照实现“摘帽”的标准来修建,只能解决贫困人口基本的生存条件,难以有效地促进产业的发展。而要巩固脱贫成果,得有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因此,在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中,不能简单地为脱贫达标而开展工作,而要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布局基础设施,用基础设施的“脱贫”来推动产业的发展,这样,脱贫扶贫才能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