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是养老区,楼上是医院,76岁婆婆康复后还舍不得走!
石桥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为居民服务。
在大足区人民医院护养中心,76岁的杨洪书老人慢慢迈着步子,进行康复训练。一年多前,因为脊髓受压,她无法下地行走,而一年多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她能走了,人也精神多了。
前一阵子,和杨洪书同住的一位老人突发疾病,更坚定了她的想法——人老了,医疗资源最重要。而按照“9073模式”,即“90%老人居家养老、7%老人社区养老、3%老人机构养老”的现状,住进机构养老的老人毕竟是极少数。
更多的老人将以何种方式养老?重庆市积极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医疗服务资源针对不同养老形式的老人,提供基本的健康养老服务。
重庆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前不久,“医养结合”重庆经验入选了世界卫生组织典型案例。
数据
约90%老人选择居家养老
今年7月12日,重庆市医养结合工作汇报会公布了全市最新的养老数据,全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截至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621.76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20.2%,这就意味着每5个重庆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不管“9073模式”还是“9064模式”,约90%的老年人会选择居家养老。
家住石桥铺的杨婆婆身体不好,经历失独的伤痛,她双眼失明,后来只能坐在轮椅上,但幸运的是,老伴周爷爷身体健康,老两口相互扶持,选择了居家养老。
2012年,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石桥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至少上门一次,为老两口提供持续性的医疗服务。
“在家养老的老人,我们怎样提供健康医疗服务呢?比如,国家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老年人管理项目,辖区65岁以上老人,每年享有一次免费体检的机会;此外,健康管理、健康指导、健康评估、健康教育……都是免费向辖区老年人开放的。”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另一个服务,就是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居家老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福利
不同养老形式都享基本医疗服务
而医养结合,就是针对不同形式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两年前,周爷爷和杨婆婆住进了附近养老院,石桥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将医疗服务,送进了养老院。
石桥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文雪梅介绍,2017年初,中心开始探索以家庭医生为主体,“1+1+1+X”(即:一个全科医生、一个公共医师、一个社区护士,以及其他医务人员)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为载体的居家养老模式,分别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朝阳路、白鹤两个社区以及两家不具备“医养结合”条件的养老院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
“到时间,医生护士就来了!”周爷爷说,全科医生团队每周来两次,早上8点~下午5点,有啥问题都能问医生。
九龙坡区卫计委工作人员介绍,辖区31家养老机构中,“医办养”4家,“养办医”1家,其他26家不具备“医养结合”条件的,则通过协力合作的方式,设立医疗健康室,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同时,家庭医生团队进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提供蹲点服务。截至2019年底,九龙坡区将在8个社区建立家庭医生团队工作室,打造医养结合示范点。
案例
养老院能治病,医院能养老
大足区人民医院闲置的老院区建成了养老床位500张、医疗床位100张的护养中心。
护养中心楼下是养老区,楼上是医院。医生来自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等各个专业科室。
“刚开始不愿来,现在不想走了!”76岁的杨洪书老人告诉记者,她并没有康复后离开的打算。“住在这里,比医院好,也比养老院好,因为这里既能治病又能养老!”
而在30公里开外,大足区龙滩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医养结合部和龙福养护中心,在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通过“医护养”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满足辖区高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需求,实现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补充。
探索
各区县尝试特色养老模式
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机构总数达到188家,医养结合床位数达1.85万张。
各区县“医养结合”各具特色,比如,九龙坡、沙坪坝、垫江3个试点区县,正在探索建立符合重庆市情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九龙坡区在医疗机构法人资质可以直接用于养老机构资质审核登记方面形成了政策突破;沙坪坝区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平台作用,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开展机构、社区、居家多形式健康养老服务,构建覆盖城乡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垫江县利用中医药服务特色优势开展老年人健康服务。
巴南区打造“生态健康体验区”,发展养老、养生、养心产业;石柱县围绕打造“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忠县积极探索社区日间集中照料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模式;大足区积极探索中医参与养老、保健、养生等健康产业新模式……
新闻纵深》
重庆形成四种医养结合模式
据介绍,我市共形成四种合作模式:
一是医中有养模式。全市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医疗机构包括设立老年病科的二级以上医院77家,提供养老护理服务的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22家,护理院(站)17家,康复医院18家。
二是养中有医模式。全市举办或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有54所,占养老机构总数的3.86%。
三是医养协作模式。全市共建立医养联合体534对,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协议合作签约率达81.6%。
四是居家医养模式。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基础平台作用,以基本公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推动医养结合服务进社区、进家庭。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和健康管理率达到72.6%,居家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9.4%,有260万老年人享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养老院不治病,医院不养老”的问题得到缓解。但医养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部署,长期推进,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百千工程民生实事,实现社区养老设施和医养服务覆盖80%的城市社区、60%的农村社区。
二是实施失能老人护理能力提升工程,力争用3年时间,按户籍老年人口0.75%的标准,配置建设医疗机构长期护理床位10673张,重点将把基层医疗机构富余医疗床位转型为长期护理型床位,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长期护理和医养结合服务。
“医养结合”合作机制
1.辖区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等方式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全面提供基本医疗健康服务;
2.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签约、医疗机构到养老机构设立医疗点等多种方式开展协议合作;
3.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开展转诊合作。
4.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顾小娟 实习生 高立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