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难倒美政府发言人 他如今转行做教育 冉维说:“我的人生在一个个逐梦圆梦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29.09.2015  09:11

工作中的冉维(右2)。

人物>

冉维:重庆人,有着长达十一年的记者生涯,曾是新华社驻伊拉克的战地记者,亲眼见证审判萨达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后又辗转去到美国的政治中心华盛顿担任驻白宫记者,犀利提问难倒过美国政府发言人。为不断提升自己,他申请到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并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学成归国进入北京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担任总裁助理兼留学总经理。

重庆晨报记者 黄德强 报道

见到冉维的时候,他正端坐在北京中关村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助理办公室看着文件。谁也猜不到,外表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他曾头戴防弹头盔,身披防弹衣穿行于战火纷飞的伊拉克大街小巷,为读者带来第一手的新闻。办公室里安安静静,冉维追梦的脚步却一刻没有停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人生在一个个逐梦圆梦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在伊拉克,圆了战地记者梦

其实在上大学的时候,冉维就有做记者的梦想,当时特别想做一个战地记者。也许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最原始的向往,才成就了冉维不一样的人生。

冉维回想起那段日子仍心有余悸,“肯定是害怕过的,在伊拉克时我租了一个两层楼的别墅作为办公室。半夜的时候,枪战就发生在别墅外,耳朵都有被震聋的感觉。

在伊拉克的岁月无疑是冉维生命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很多人不免会问,为什么在伊拉克战乱那样一个身心备受煎熬的时期,冉维仍可以坚守自己的岗位长达14个月之久。“第一我觉得要有责任感,第二我对这个工作感兴趣。”冉维如是说。

审判萨达姆,中国记者仅有两三人有机会见证这个历史时刻,作为其中之一,冉维觉得很荣幸。他去的时候,伊拉克才真正进入了战斗最激烈的状态,所以经历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这些经历回想起来,是超过了他的预期的。经历了这么多,尽管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承受了诸多压力,但最终冉维和同事们能够全身而退,还是很幸运。他和同事写的《伊拉克战后第一次进行议会选举》这篇文章,获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为一名记者,能获得行业的最高奖项,冉维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很圆满。

犀利提问,难倒美政府发言人

很多人熟知冉维是因为央视新闻的一段视频,视频中他言辞犀利,几个提问竟让见惯大场面、自信满满的美国政府发言人哑口无言。网友们赞其是“真正的中国好声音”。

对此,冉维这样解释:“这个提问其中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我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长时间的了解和研究,怎么提问也经过了思考。所以从记者专业的角度来讲,这个问题还是非常符合规范的,包括美国人也没法儿说我这个问题过于刁钻或者说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对于冉维来说,记者的成就感有很多种,这种在“危险”的处境下,报道历史性的事件,尤其让他觉得有意义。

在华盛顿这个媒体竞争激烈的地方,中国记者以前并不受重视。冉维觉得现在对手渐渐意识到,中国记者的专业性和逐日上升的中国国家实力是相匹配的。中国的记者越来越专业,他们英文说得越来越好,他们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他们能够灵活地以自己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达中国的立场、维护中国的利益。

转行教育界,不忘家乡养育恩

从记者到学生再到进入新航道集团工作,从轻车熟路的媒体行业一下跨度到完全陌生的教育行业,很多人都对冉维的转变表示惊诧。“其实媒体和教育之间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冉维说媒体写好新闻,或者做好节目,为的是让受众能够得到有价值的信息。而教育者的工作也是向学生传达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变成一个更有价值的人。传达有价值的信息,让别人能够变得更好,这个是相通之处。“当然了,媒体和企业也有不同之处,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自然有业绩的压力。目前来说我觉得自己适应得还是非常好的。

冉维出生在九龙坡区,高中就读于重庆一中,高中毕业之后就到外地上大学去了。虽然在重庆只有18年的生活经历,但冉维的身上早已烙上了重庆的印记,“18岁之前在哪儿生长的,或者说你吃的是什么样味道的食物,对你一辈子都有影响。比如说我现在吃东西,就喜欢吃麻辣的。每天能够吃一碗重庆小面,我就觉得是最大的满足。

如今冉维基本上每一两个月就回重庆一次,如此频繁的回家,除了工作原因外,更主要的还是一份难舍的乡情。虽然在外走南闯北逐梦多年,但冉维的心始终还在家乡重庆,“和北京相比我觉得重庆的舒适度更好,更适合我,不论是气候还是饮食。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后,我就会赶快退休回到重庆生活。

逐梦路上我遇到的困难太多了,比如我当战地记者的时候,三个月没有睡好觉。包括进哈佛,也克服了诸多的困难。虽然一路跌跌撞撞,但最后还是熬下来了。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