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禀赋不占优,重庆的乡村振兴怎么搞?
重庆正事儿消息,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在重庆,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工程。
看看重庆乡村的现实:
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亩多,
还多是鸡窝地、巴掌田,
800多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一句话: 农业禀赋没啥优势
这么多困难,乡村振兴怎么才能实现呢?
重庆的答案是:
以深化改革为主线
重点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激活农村土地、资金、人才要素,
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藩篱,
打造城乡发展共振效应,
进一步完善乡村发展治理新格局。
这么说是不是有点专业?
那咱们来点具体的:
“三变”改革试点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
发展产业的前提,就是要激活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
重庆在这方面的妙招是 “三变”改革:
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举个例子:涪陵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区县。在当地南沱镇治坪村,
有一家重庆三峡笋业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总股本的15%,是全村123户农民以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的。
近年来,重庆涪陵区已有不少农户量化土地股权,入股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变现”了土地经营权价值。
除了农民可以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重庆还把部分产业补助资金“折股量化,配股到户”,让普通农户参股加入合作组织,分享发展利益。
南川区长坪村的贫困户吴伦寿就说,当了一辈子农民,没想到还变成了合作社股东和工人。
啥叫“新六产业”
“新六产业”, 是指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后的新产业。
重庆到处都是丘陵山地,人多地少、土地细碎。
单纯种地,那农业就是名副其实的“亏本生意”。
怎么办,只能走差异化、品质化的路!
再举个例子:
都是种大米,江津最近却推出了富硒大米等健康农业品牌。经过认证的富硒大米,比以往普通大米能卖出更好的价格!
另外,除了面向市场统一包装销售之外,富硒大米还搞起“私人定制”,消费者可以先掏订金,提前定下1亩水稻田,在秋收时节,专送500斤的精品大米。
这就是 品牌农业 的力量!
正事儿君发现,“品牌农业”不仅能吃,还能延伸至观光游览、农事体验。
不光是富硒大米,重庆许多区县都有许多比如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新六产业”的故事。
如今,依托“新六产业”发展,重庆亩均产出相比原来散户种粮食的收益高出10倍以上。
产权明晰加速城乡融合
在重庆,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城乡资源互融互通。
重庆的办法是:
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城市资本下乡规范化、农地退出等改革,使城乡之间产生化学反应。
地处重庆主城的近郊农村,受城镇化、工业化影响,村社集体经济相对发达。落实集体资产股权化改革,才能让农村集体经济更强,发展更规范。
在九龙坡、沙坪坝等地区,有的村社农民股东每年分红能达万元以上。
另一方面,伴随着农民大量进城,其留在农村的土地如何处置、盘活,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梁平区在农民自愿基础上,率先试点承包地有偿退出,既通过土地“变现”,使农民得以带着财富进城;又靠土地流转再利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规模经营打下基础。
许多村民表示,通过有序退地,获得合理补偿,算是彻底“洗脚进城”。
基层有效治理
乡村振兴,还需要 有效的治理 。
以前,酉阳县花田乡产业发展滞后,“一穷二白”。
后来,因为有了强有力的基层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春耕时节,为抢农时,近60名乡、村干部全员发动,天天不到6点就点名集合,打着手电筒进村,帮农民犁田、放水。
另外,在乡村振兴中,还要尊重群众,引导群众。农民懂的东西,就放手让农民说了算。
要使“空心化”的农村重新兴旺起来,离不开农村人才的培育和发展。
结合脱贫攻坚战略,重庆大量派遣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人员、大学生村官等组建驻村工作队,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活力。
为了增加乡村的人才,重庆积极吸引外流的本土人才回乡创业。以乡镇为单位,对本土大中专毕业生和外出成功人士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了4万多人的本土人才库。
最近几年,重庆仅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就有近50万人。
这些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让重庆乡村里的“归雁经济”越做越大!
原标题:农业禀赋不占优,重庆的乡村振兴怎么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