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儿”瓜农成就千万产业 全靠西瓜搭个棚?
黄林国在田里翻地
黄林国和工人们一起搭大棚
黄林国正检查雪里蕻菜状况。记者 腾飞飞 摄
放弃公务员身份化身农民伯伯;从一人单挑几十亩西瓜地到机械化管理上千亩多品种田地;从零市场到供不应求……15年风雨历程,一年中在田间走过的脚步足以从重庆返回浙江老家,他是村民眼中的“哈儿”,而他却把角钱西瓜做成了千万产业。
他是黄林国,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为了妻子来渝,因为自己的爱好而种植大棚西瓜。对于重庆这块土壤来说,大棚西瓜成本昂贵且农民甚少采纳此法,但他硬是把农民口中3角钱一斤的西瓜,变成每斤2元多,并于2012年,成功创办了重庆市鼎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年收入达1700万元。
职业生涯两次“放弃” 最终决定种大棚西瓜
“对对对,就我一个人在田里干活呢,你到了一下子就能看见我。”一阵长而有力的大笑声从电话那头传来,此时记者正赶往黄林国位于垫江县的西瓜种植基地。临近时,乍一看,还以为到了东北地区,广而平的种植基地里,只见他一人开着挖土机在田间运作,双手快速转动着方向盘,转眼间十几亩地就被翻整完毕。
据介绍,黄林国是1965年出生,今年已有53岁,别看他现在生龙活虎、眉开眼笑,早年他也曾一度抑郁、愁眉不展,什么使他重拾欢笑?
1984年,黄林国还在浙江省某水库管理局办公室任职,半年后,他感觉按部就班的工作不符合自己性格,突然一天,他实在无法忍耐现状,于是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职。
1988年,他发现周边承包大货车的朋友甚多,他调查得知做个体运输前景不错,“自己当老板无拘无束,开车运货开遍全国各省市,工作旅游两不误。”黄林国告诉记者,他因为喜爱,这一干就是15年。直到2003年,货车行业竞争渐多,他果断放弃了这份喜爱的工作。
2004年,由于妻子是重庆人的缘故,夫妻二人准备回重庆闯闯。二人首先来到长寿,黄林国就观察到那几年当地大棚种植户相当少,而用大棚种植价值角钱的西瓜就更少了,市场几乎空白,“大棚西瓜发展空间应该很大,妻子很支持我的想法。”之后,他们把前期工作准备就绪,黄林国就马上着手种植大棚西瓜。
“哈儿”让村民大跌眼镜 转战妻子老家再创业
当时,村民认为建设大棚及配套设施成本太高,这让批发价3角钱左右的西瓜如何售卖出去,然而他不以为然,“每次村民见我直呼哈儿,我知道西瓜出来一定会让他们大跌眼镜。”黄林国拍着胸脯说道。
当年,村里种植露天西瓜的村民每亩能收3000斤左右,批发价在每斤3角钱,而他每亩能达1万斤,批发价在每斤2元多。“大棚能避雨,可保持足够湿度和温度,还可防病虫害,棚中杂草较少,出成效快,西瓜味道也远胜于‘靠天吃饭’的露天西瓜。”黄林国解释道。
看着全部售清的西瓜,黄林国和妻子本该高兴不已,然而他们却闷不做声。原来用于明年预付土地的钱,黄国林早早提前给了当地农户,可农户看见黄林国大棚西瓜得到大卖,便不愿履行已签订好的协议,坐地起价,面对这样的环境,黄林国毫不犹豫,宁愿损失几万元,和当年放下货车行业一样,转身携妻子离开了长寿。
“毕竟当时人生地不熟,趁此机会回到妻子的老家垫江县,何乐而不为呢?”在垫江,他们又一次安顿下来,这次他们会顺利再创业吗?
“内在”主义者坚持质量 机械化管理省时又省钱
2005年,他们“转战”垫江县后,前期仅有32亩地,这里的农民也不太同意大棚西瓜种植法,面对同样的问题,他觉得农民认同与否,还是靠销售情况好坏而定,他转而将纠结的精力转移到销售市场。
有了第一次销售经验的他,原以为这次西瓜会一样大卖,结果却令他几天几夜没合眼。
“几家经销商异口同声说,我的西瓜品种单一,卖相不好,光好吃没用,消费者第一印象是眼观,而非口感,这就导致我市场销路打不开。”之后一段时间,他坚持质量大于卖相,营养第一,没成想,他的固执己见却令他未来不久拥有1173亩西瓜地,他看似不变的表象怎么引来如此巨大的变化?
“我的西瓜一棵苗一个果,疏花疏果后,9亩大棚我只种两排西瓜,长出来是其他农民西瓜两三个那么大,吸收阳光和土地营养均衡而丰富,这算是我独特的卖点,而且我一直通过机械化管理田地,几乎不使用人工耕作,机器的柴油费一次才几角钱。”黄林国向记者说明,他购得的德国挖沟机,5分钟就能完成一排地的工作量,相当于两个工人一天的培土时间,既省时又省钱。
与前期培土机械化管理一样,他施肥也是采用远程遥控滴管设施,在一公里范围内,他随时随地控制施肥。他回忆,这个想法是一年夏天的突发奇想,那年夏天白天过热,施肥怕伤害幼苗,等到天黑来操作,又容易出差错,“到处拿着滴管行走太费力,有时这边几百元的营养液都洒光了,那边不知情况的他,还在忙着施肥,”说到这里他自己哭笑不得。
“其实我不曾改变种植方式,坚持做出自我特点,如今的经销商,都是冲着我机械化管理、西瓜口感和营养度而来,以前是我找市场,现在是市场找我。”他哈哈大笑起来。如今,他的瓜销往丰都、大足、南充、宜宾、内江、长寿等全国各地。
合理调控成本保证销量 自创流水线法保证产量
黄林国透露,今年他要重修竹架大棚,2个月前,他另投入每亩3500~4000元,用于重买竹子和人工费用,其中一根竹子价格为2元钱,他计算到,如果用钢筋修大棚不划算,西瓜地顶多能种10年,不如竹子大棚来得实在。
截至目前,他前后已带动五六户农民一同种植西瓜,他在浙江有专业的育苗基地,统一拿回种子运到重庆,再为他们提供嫁接苗,统筹技术指导等。“有人问我为什么在浙江培育幼苗,多此一举,谁知重庆达不到温室大棚效果,好比价值300万的苗子,拿到重庆就贬值为30万了。”他向记者解释道。
根据市场销售情况,他得出“最佳842”的西瓜品种销量最好,因此此品种占比90%,还有少量“拿比特”属于日本的礼品瓜,个头较小,需求量不大。
成本调控得当,销量得到保证,他又开始研究产量问题,之前疏花疏果的原因,所以产量骤减,他于是自创了一套流水线生产方式,一批苗子栽种后,间隔几个月再种一批,这样一年5月到10月间均有收成。
待到西瓜生长空白期时,他就种植哈密瓜和香瓜,如今共30亩,另外还有2亩试种的雪里蕻菜,引进浙江品种,“我发现重庆没有雪里蕻菜,本来想自家种着吃,可来这买西瓜的顾客,都好奇这菜的味道,于是我给每位前来的顾客全赠送品尝,结果反响不错,而且雪里蕻菜生长期正值西瓜生长空白期,互相弥补不足,这菜前景非同一般,我会慢慢尝试发展。”黄林国透露。
如今,西瓜地有8份股,基本上是他浙江的老乡,大家看他在重庆干得不错,纷纷跟过来出资入股,“他们除了有股东身份,还会在我的西瓜地打工,我每天会固定给他们发工资。因为全园机械生产,具体细节方面的工作只有两名固定员工。”
■经验分享
黄林国现场分享了他种瓜卖瓜多年的经验:
1.计算和考量成本是成功的基础
成本固然需要多方面计算和考量,但成本不是成功的阻碍反而是动力,好比大棚西瓜,看似多了竹子费用、薄膜费用等,可提升成本的同时,抬高了西瓜品质,卖价自然随同上涨。现今社会,人们消费水平提升了,对于食品的认识,已逐渐从填饱肚子到健康方面发展,所以高品质食品有市场可寻,大可不必担心成本与成功呈现反比状态,它只是成功的基础。
2.多多交流方能去粗取精
在进行项目之前,一定要多多和相关从业者交流,无论外地还是本地,这样才能吸收多方经验,取长补短。比如,品种引进问题,不光可以采用当地品种,外地也可成为候选,只要符合当地气候,有市场发展空间即可。像他引入浙江水果、蔬菜种子,也是出于那边品质和成本合理,更加适合在重庆操作;在使用机械化管理时,他把重庆土地推平,划出一块块田地,完全是根据东北土地种植方法来进行的,此法效率高,节省成本。
3.找准市场定位对症下药
市场销路分低中高档,如果选择中高档,那么就不要单纯看产量,眼睛虽然能看见大批量产品,但是出效益低,就说明此路不通,所以水果势必要进行疏花疏果,感觉是在浪费土地资源,然而却使水果更加均匀吸收阳光和土地营养物质,让其得到更大生长空间,精致水果销路自然不难走。
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 滕飞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