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政协委员建言多举措推进乡村人力资源回流
中新网重庆新闻1月29日电 (记者 刘贤)“破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困局,使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下好乡村振兴的先手棋,也是新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生龙29日向记者介绍其《关于加速推进乡村人力资源回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建议》时如是说。
他分析,近年来,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劳动力的普遍心态,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急剧增加,在家劳动力严重匮乏,老弱妇孺留守造成农村“空巢化”,耕地撂荒、宅基地闲置、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共生活和社会服务缺失,农民缺乏乡村振兴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一部分农户家庭被动回归到低投入、低产出的小农经济模式,农业产业化发展严重“空心化”。
为此,他提出多项建议。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能是其中一项。
李生龙认为,首先要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探索创建一批国家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省级综合产业示范性培养基地和示范性农民田间学校,开展以养殖、农业加工、手工、家政、电商、烹饪等为重点的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社会服务职业培训;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增加就地培训机会,吸引更多农民参训,帮助农民提高职业竞争能力和职业技能。
其次可探索推广农科教、产学研模式,鼓励教育、卫生、文化、农业等行业专家、学者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分级分类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最后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评定试点,参照城市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方式,建立分级分类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证制度,并按规定给予相应的薪酬待遇和津贴,激励真正掌握技术、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才智。
加快公共服务建设、完善乡村振兴基本保障也是建议中的重要方面。李生龙表示,要围绕农民关切的民生问题,加快推进乡村交通、信息、水利、能源“四网”建设,完善乡村信息网覆盖广度和深度,加快农村大数据和信息服务供给,让农民、企业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最新资讯,学习先进经验。
乡村医疗环境也应大力完善。如,普及安装村级医保网,便利农民就近看病,并将网络运行维护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将移动互联等技术与医疗卫生服务相结合,构建连接城市中心医院、区县中心医院和乡村医疗机构的三级远程医疗协作平台,提供远程会诊、远程诊断等医疗服务。
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他认为应开展新一轮乡村学校布局规划,探索城乡联合办学模式,通过保留、撤并、恢复、扩建、新建等方式,提升乡村教育供给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运用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推广远程教学、虚拟教学、共享图书馆等智能学习应用,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