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遗训传三代人:“凡赵家子孙,世世代代都要寻找他!”
赵定英寻找弟弟
能否在有生之年弥补母亲未了的遗憾?这个问题,在母亲去世后的无数个日夜里,困扰着今年70岁的赵定英。
11日,赵定英带着几张老旧照片,向重庆晚报慢新闻求助。“求助媒体,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后一个办法了。”赵定英说:“我们全家都在寻找一个人,我的幺弟朱渝民(音)。”
送养,母亲走了三天三夜到重庆城
赵定英说,她这辈共有6个兄弟姐妹,她排老三,幺弟1954年农历七月初六在潼南新华乡出生,她小时候还抱过幺弟。
“胖嘟嘟的,爱笑,很可爱。”赵定英说:“但是幺弟的出生,却让父母很焦愁,把这个儿子留在家,肯定是养不活的。”
原来,当时乡下的生活条件很艰苦,赵定英说,为了给这个儿子一条活路,母亲杨俊英在幺弟4个月时,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找一户好人家,送人。
“当时邻村本来也有人愿意收养幺弟,但母亲不愿意,她希望幺弟有更好的生活。”赵定英说,于是,一辈子没有走出村庄的母亲,在同村人的指引下,踏上了前往重庆的路程。
乡下不通车,走到通车的地方,杨俊英又舍不得车费,带上干粮,抱着儿子走了三天三夜,她才来到重庆。“其实,我们在重庆有一户表亲,他是我外公舅舅的儿子,叫杨德洪。” 赵定英说:“经过杨德洪引荐,一位叫朱华清(音)的泥水工由于没有生育,朱家夫妻很愿意收养幺弟。”
“这家人在此前也收养过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在1954年时已经18岁。母亲说,朱家人对那个孩子也很好,所以决定就把幺弟抱养给朱家人。”赵定英说:“由于幺弟当时还没断奶,妈妈还留下来照顾了幺弟几个月,才回到家中。”
遗憾,老母去世前一直念叨幺儿
赵定英一家人合影
“后来我长大懂事又为人母后,我实在无法想象,抱着弟弟走到重庆的那三天,母亲是怎么熬过来的。每到幺弟的生日,妈妈还是会忍不住念叨,不知幺弟过得怎么样了。” 赵定英说:“妈妈其实每年都想去看幺弟,但是她又怕自己的出现让朱家人尴尬,所以顶多只能念叨几句。”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俊英对儿子的思念变成一种沉默的仪式。赵定英回忆,母亲在下地干农活时,会经常发呆,“她很多时候会木木地站在田地里,眼睛直直地盯着去重庆的那个方向。”赵定英说:“我们问她在想什么,她总是摆摆手说,没啥子。她是农村妇女,不识字,也不懂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发呆,让我们都觉得很难过。”
赵定英说,后来,母亲还是想抱回幺弟,但又怕抱回来让幺弟吃苦受罪。“我们在家的几个兄弟姐妹,也是经常吃不饱。妈妈说,和别人说好的,怎么能反悔?你们幺弟回来就是过苦日子。可我们看得出来,她内心非常痛苦。”赵定英说:“直到母亲去世,这样的折磨还伴随着她。”
2009年农历9月29日晚上,杨俊英在饭桌上和子女们吃了最后一顿饭。“妈妈说,不知道能不能再见幺弟。她说这辈子最后悔的是把幺弟送人,一家人在一起,怎么都好。”赵定英说:“妈妈说,如果可以,我们帮她找到幺弟,告诉幺弟一声,妈妈不是存心不要他的,妈妈很后悔,希望幺弟能原谅妈妈。”
第二天早晨,90岁的杨俊英老人在家中去世。这条遗训,也印在了赵家人心中。
寻找,物是人非如大海捞针
赵定英母亲去世前一直念叨着儿子
“其实早在1981年时,二哥还去重庆找了幺弟。”赵定英告诉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当时赵家老二找到中间介绍人杨德洪的儿子, 才得知杨德洪已经过世。杨德洪的儿子和幺弟曾是同学,他告诉赵家老二,幺弟叫朱建国,后改为朱渝民(音),已经出国去了。
“杨家人说,当时幺弟已经得知自己是抱养的,也很想找亲生父母,但是杨家人碍于和朱家人是邻居,所以当时没有透露幺弟的亲生父母情况。”赵定英说:“二哥说,在他打听下,有人告诉他,幺弟曾经还在重庆到处张贴寻亲的传单。”
赵定英说,没找到人,当时二哥就糊里糊涂地回到家。把情况告诉了老母亲。老母亲说了一句:“读了书,没吃苦,就好。”找幺弟的事,就这样被搁置下来。
“妈妈去世后,我们又多次到重庆找,但已经和杨姓表亲失去了联系。”赵定英说,随着他们兄弟姐妹年龄的增长,这个寻亲任务,就交给了下一代。
今年38岁的蒋婕,是赵定英的女儿。蒋婕说,找到幺舅舅是全家人的心愿。“听说杨德洪曾是自来水厂员工,我去自来水厂查了多次档案,因为时间太久远,还是没有查到。后来还去公安局查找疑似名字,包括幺舅舅疑似的名字和年龄,都不是。”
“凡赵家子孙,世世代代都要寻找他!”“我们这一代找不到,我的女儿这一代再找;她找不到,就再找下去。”赵定英说:“我们只想完成妈妈的遗愿,让幺弟知道,妈妈一直爱着他。”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赵家人已经在宝贝回家寻子网登记。
慢新闻-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冉文
原标题:一条遗训传三代人:“凡赵家子孙,世世代代都要寻找他!”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