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出最权威"方法丛书" 一套可能有一万卷
这套丛书被喻为大学教师、研究人员案头必备的“研究工具箱”,被全国许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图书馆收藏……它就是由重庆大学出版社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全力打造的“万卷方法”丛书。
如今,“万卷方法”丛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类图书的知名品牌。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汇集了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智慧的丛书是如何诞生的?7月8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策划
选题会上险折戟
作为我国第一套系统介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大型学术工具书,“万卷方法”丛书如今已出版了120多个品种,内容涉及方法论、质性研究方法、学术写作规范等。丛书汇集了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数十所高等教育及学术研究机构的200余名学者参与写作和翻译工作。
然而,这套丛书在当初进行选题论证时,却被质疑声包围。
“万卷方法”丛书策划人、重大出版社社长助理雷少波向记者介绍,2002年,他对美国、中国台湾及中国内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类图书出版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比较,“在美国,SAGE出版社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从学科群的角度构建研究方法类图书,到2002年已经出版了相关图书2000余种。同一时期,我国台湾地区也出版了大量深入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图书。而在我国内地,截至2002年,出版的此类图书仅有40余种,且内容粗糙。”雷少波说。
于是,他萌生了打造“万卷方法”图书的想法,并很快在重大出版社的选题策划会上提出。
但这个选题却引发了一系列疑问。有人认为,打造研究方法系列丛书在我国尚属先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去探索,而学术出版的前沿性、读者的小众化注定了这套丛书很难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也有人认为,“万卷方法”丛书开放式的选题结构意味着这套书永远出不完,这样就很难去参评奖项,社会效益怎么体现?
关键时刻,时任重大出版社社长张鸽盛提供了最有分量的支持。他对雷少波说:“给你5年时间试一下,这5年内出版社不要任何回报。”
就这样,“万卷方法”在质疑中启动。这一试,也试出了当今中国最大、最权威的方法学丛书。
启动
中科院学者鼎力支持
雷少波介绍,“万卷方法”丛书将经典译丛与原创著述兼容并包。“一方面,我们引进西方学界权威的工具类图书,并聘请北京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专业学者进行翻译。另一方面,我们也会邀请国内知名高校从事方法教学和研究的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原创一些方法类图书。”
起步时往往最为艰难。为了寻找合适的人选,编辑们将国内开过方法类课程的学者全部搜索了一遍,并逐一去信询问。
2003年秋天,雷少波通过反复寻找,得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下设有一个方法研究室。他把电话打到了方法研究室主任沈崇麟的座机上。
得知重大出版社打造“万卷方法”丛书的想法,电话那头的沈崇麟显得非常激动。原来,在上世纪90年代,沈崇麟就有意引进国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类的书籍,可惜当时国内的出版社考虑到难以收回成本,纷纷拒绝了。
国内学术界有识之士也都对“万卷方法”丛书表现出极大的热忱。
当时50多岁的南京大学教授风笑天承担起200余万字的基础性著作《定性研究》的翻译工作;北京大学教授陈向明则从定向研究方法的角度帮助出版社组织了珍贵的选题……
发展
5年脱掉“亏本书”帽子
2003年到2004年,“万卷方法”携《调查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量表编制》等5本书初试啼声。
重大出版社向全国100位在知名高校从事方法教学和研究的老师邮寄了全套样书。很多知名教授纷纷来信支持这套当时国内唯一的方法类丛书。
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在重庆调研期间,对“万卷方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专门调阅了这套丛书。
2007年,在全国书博会上,“万卷方法”丛书的27个品种累计实现码洋200万元,终于在项目启动5年后脱掉“亏本书”的帽子。不仅如此,“万卷方法”在高校中也有了很大的影响力。
如今,“万卷方法”丛书的码洋已达到3000万元。
重大出版社社长邓晓益表示:“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万卷方法’将会随着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继续做深度、全面的开发。也许有一天,这套丛书真的会出版到一万卷。只要重大出版社还在,‘万卷方法’丛书就会永远出版下去。”
选稿编辑:张应梅
链接: http://www.cq.xinhuanet.com/2015-07/09/c_1115861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