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深阅读丨攀刀山 蹚火海 这门绝技是与勇气相连的艺术

03.03.2018  08:36

地上摆放了烧红的铁铧,何建勋在表演“下火海”。

秀山县隘口镇太阳山村的广场上,何建勋踏上锋利的刀刃,表演“上刀山”。

2月7日,隆冬时节的秀山县隘口镇太阳山村寒风凛冽。

该村村委会的水泥坝上,一座“刀山”竖立在广场中央。所谓“刀山”就是中间一根10多米高、碗口粗的铁杆,每一抬腿的距离安上一把刃面向上的刀。这种只有在武侠电影里出现的特殊情景,46岁的秀山汉子何建勋已经体验了28年。

上了“刀山”之后,还要闯一关“火海”:摆上烧红的铧口(犁地的工具),一浇水就会滋滋作响,迅疾升起一团“水雾”。当表演者踩着铧口时,观者无不为之捏了一把汗。一趟“刀山火海”下来,何建勋已累出了一身汗,但却毫发无损。作为余家傩戏第十一代传人、秀山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何建勋8岁学艺,18岁进阶受职(傩戏学成之后举行的仪式),他认为这门神奇的手艺是与勇气相连的艺术。

上刀山

他还要在锋利刃处做惊险动作

真刀即可,并没有特殊的讲究。”何建勋说,这些刀都是找当地铁匠铺预订的。重庆晨报记者看到,这些刀均为大刀片子,长30至40厘米,刀片较宽,刃处锋利。

上刀山时,何建勋得用脚底板跟锋刃“亲密接触”。他拾级而上,虽然不像武侠电影里那样惊险,但还是让人担心。

上刀山”以后,还要“下刀山”,不同的是,何建勋会做出一些惊险的动作。

一趟“刀山”的上下,只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即使加上祭天地、行礼仪等,整个“上刀山”活动耗时也不多。不过,一趟下来,这个46岁的秀山汉子额头上已渗出了汗。回忆整个过程,他说:“我的精神很集中,只看得到刀山和我自己。

上刀山”这项活动非常考验表演者的状态,而危险也时刻伴随左右。何建勋告诉记者,“我也受过伤,手上、脚上都曾被划伤,这很正常,即使是行业内的顶尖高手也不例外。

他感慨地说道,“刀山,和摆在你面前的任何一座山一样,它让你畏难、害怕、受伤。你和它进行较量,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下火海

行进不疾不缓,观者瞠目结舌

“刀山火海”表演前,身着表演服的人在“刀山”一旁燃起了熊熊的篝火。

何建勋的徒弟们已经取了五六个铧口放在篝火里。铧口,是用生铁冶炼的一种工具,主要用途是犁地,在表演这天,它们被烧得通红。

在表演“下火海”之前,为了证明铧口的滚烫程度,协助者端来了水,并浇了上去。此时,只见“火海”上立马升腾起一层高高的水雾。

表演开始了,何建勋用脚底板踩了上去,与其说是踩,其实更像是在铧口上“”或者“”。与“火海”接触时,他的行进速度也是不疾不缓。这一幕让观众惊呆了,大家伙不敢大声说话,有的甚至在擦拭额头渗出的汗。

下火海”完毕,记者让何建勋展示了一下自己的脚底板。或许是出于“”过的原因,脚底板甚至变得更白净了。

说绝技

“上刀山下火海”有哪些奥秘?

网上有专家介绍,“上刀山”步子要“稳、准、狠”,一脚踩稳,绝不能移动,这样就不会被割伤。掌握好平衡的缓慢接触和无相对运动,加上脚斜着踩,不仅能够保持平衡,而且增大了受力面积,减小了压强,因此不会受伤。不过,这种说法有待证实。

还有人说,“下火海”的诀窍在于那一点水(以此升腾起水雾),水喷出的一瞬间可起到降温的作用,脚滑过可保无恙。对此说法,何建勋予以了否认,“这里面有神奇的技艺,是先人流传下来的智慧。”他还举例说,有人不信邪,趁表演者不注意,去体验“下火海”。结果,脚刚接触到铧口就起了泡,因为脚板心受伤,连续几个月不能行走。

谈收徒

若真喜欢这些技艺,都可以来

“刀山火海”只是傩戏众多表演的一项。捞油锅、捧炽石、过火炕、跺火砖、吞火吐火……这些傩戏的项目,都是何建勋的保留节目。

秀山县有关负责人介绍,余家傩戏具有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文化特点,其唱词从题材和体裁上体现了丰富的文化背景与内涵,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价值。

何建勋介绍,余家傩戏用唢呐在句尾伴奏,而多数傩戏只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

他还介绍,自己给徒弟们传授傩戏,学习科目里较多的还是“”、“”、“”等内容,至于“刀山火海”等的秘密,都是师傅亲传。

何建勋还重申,自己收徒授业的标准只有一个:“只要是真的喜欢、爱好这些技艺,都可以来。

人物故事

开着货车去演出,这是他移动的家

货车内摆放着余家班的表演道具。

何建勋和其他表演者合影。

何建勋展示脚上被划伤的老伤口。

根据传统,何建勋每次还要在表演之前祭拜祖师。

在正式表演前,“余家班”跳起祭祀舞蹈。

何建勋现在这辆车已开了两年多,是他演出的交通工具,也是一个移动的家。他带着一个“余家班”,同时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肩负重任。

谈起这项技艺时,何建勋的那句“我就是爱这个,爱到骨子里去了”,让人感动不已。

姓何的咋成了余家傩戏传人?

何建勋姓何,怎么成了余家傩戏的第十一代传人?

余家,是一个村,就是我们世代居住的那个村。”何建勋呵呵一笑,对这个误会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为什么不改叫何家班?“世世代代都这么叫,不改啦……”他说道。

记者从公开资料查询到,余家村目前已经并入其他行政村。

据现有文史资料显示,何氏家族迁入秀山隘口镇,已有200多年历史,其家族傩戏传承了11代人。每一代传人都有法名:一代祖师何法微,二代祖师何法扬,三代祖师何法顺……而现任余家傩戏的掌坛师何建勋法名则叫何法令。

我的家族成员有20多人,都为余家班服过务。”何建勋说,“余家班”给了家族的人一项副业,而自己的责任则是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记者看到,何建勋的表演团队属于“老中青”集合,他现在也收了好几个徒弟。1982年出生的徒弟任明前比较“有悟性”,也爱好表演,从3年前开始,他便可担纲表演,并乐此不疲。

相邻省份也来邀请他们去表演

8岁学艺,18岁进阶受职”,这是一个“一代传人”最亮眼的“履历”之一。

何建勋说:“我爱傩戏,喜欢唱、跳、敲、打,可以说爱到骨子里去了。”七八岁时,看到有人表演,他就跟着模仿,后来又拜师学艺。成年后,他进阶受职,但也只是把这当成一种兴趣爱好来发展。真正将这当成一项“专业”来抓,却是几年前。

2009年,何建勋有了另外一个身份: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传承人。他说:“我每年至少要收一个徒弟,让年轻人接近它、传承它。

对于这项古老的技艺,何建勋很有信心,“至少,在秀山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认为,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慕名而来,观赏甚至拜师学艺,说明这门艺术有其自身的魅力。

目前,余家班能接到不少演出的机会,包括秀山县的隘口镇、洪安镇、清溪场镇、官庄镇,连相邻的湖南、贵州都邀请他们去表演。今年大年初二,受重庆民国街景区之邀,何建勋也带着余家班来表演了傩戏绝技。

慨叹为了演出对家庭有所亏欠

一辆白色的“双排座”货车,车上装着锣鼓、面具、纸花、服装等,这里就是余家班“移动的家”。

两年的时间,这辆车究竟跑了多少行程?何建勋没有统计过,“没有50万公里,也有30万公里”。

根据这两年的统计,何建勋每个月会接到8至10起演出邀请。每场演出的价格在五千元以上,刨去成本,团队每人每个月能分三千元到五千元。

由于常年外出演出,不落屋是常态,妻子无法忍受,跟何建勋提出了离婚。他告诉记者,对于家庭,自己确有亏欠,可惜已经无法弥补。。

如今,这个秀山汉子全神贯注于他的技艺。也许,对他来说,演出的货车就是一个移动的家,有温暖,也有孤独。

小资料

傩戏,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傩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和戏乐成分的礼仪祀典。大约在宋代前后,傩仪由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的影响,开始衍变为旨在酬神还愿的傩戏。

如今,傩戏广泛流行于重庆、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市。

2006年至2014年,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戏等多地的傩戏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旭 摄影 李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