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159个字家书首次披露,信中叮嘱家人:革命工作以德才资为标准
宽泰:
自从你到了土产公司工作以后,我时常担心你的政治学习、工作成绩如何。须知参加革命工作,用人是以德(忠实于革命)才(能为革命作好事)资(与人民大众结合获有资望)为标准,并不以私人关系的。谁犯了罪,即使是怎样有功的人,也不能马虎了事。此点望你千万认识此条真理,好好学习政治,好好工作,不要弄错事情呀!
刘伯承
一月二十九日
刘伯承元帅,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刘伯承元帅给堂侄儿刘宽泰的一封家书。这封首次在媒体上披露的家书,写于1950年1月29日。当时,堂侄儿刘宽泰到西南土产公司工作不过月余。
时值清明,重温刘伯承元帅的这159个字的家书,不仅看到了老一辈共产党员的德行、操守,更彰显了党员干部对身边人、家里人的高标准严要求,并以此铸成优良家风家训并予以传承。
“大丈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
3月末,在上清寺一间办公室,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在读刘伯承元帅这封家书前,有必要再回顾和了解一下刘伯承元帅这个人的性格与事迹。
有责任,敢担当,善于学习钻研、严于律己,这是周勇眼里的刘伯承元帅。
刘伯承作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有着“军神”的美誉。1892年12月4日,刘伯承生于今重庆开州区赵家场。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之下,刘伯承毅然选择从军之路。
依据史料,周勇介绍说,当时,他的亲朋好友多都不赞成此举,刘伯承却慨然作答:“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
随后,他剪掉辫子,投身革命。
这也充分展现了刘伯承元帅的责任、担当,对民族和人民心怀疾苦。不仅如此,刘伯承元帅还是一个爱学习、善于学习,有共产党军队中的“诸葛孔明”之称的人。
1912年2月,刘伯承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派到川军,从此戎马一生,征战无数。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刘伯承元帅一生征战,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善于出奇制胜,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成就了智取遵义城、巧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等一系列战争奇迹。
教导堂侄不能靠私人关系
1949年,刘邓大军解放重庆后,刘伯承的子侄来找他,希望能帮忙解决工作。“他并没有一概拒绝,也没有凭关系放任。”周勇认为,这一点展现了刘伯承元帅的原则和对亲情的顾念。
正如他在写给堂侄刘宽泰家书中所言,“须知参加革命工作,用人是以德、才、资为标准,并不以私人关系的。”
当时,刘宽泰刚到西南土产公司工作,是一名基层员工。
“这封信一共才150多个字。但能看出刘帅对晚辈的淳淳教诲。”周勇说,这封信主要在向晚辈们贯输“严私德”这个道理。他教育晚辈子侄们,一个人要严格约束自己,要有操守,要有底线。
短短百言,表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对自己廉洁修身,要求晚辈廉洁齐家。
也正应了共产党人:“念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刘伯承为刘宽泰介绍了工作,但在选择工作时,严格要求一定要德、才、资相匹配。
从字里行间也能读出,刘伯承其实是在开导侄子,“以你目前的德才资就只能当一般员工。要想有更大发展,得靠自己努力学习工作,不能靠私人关系。”这也就是家书开篇第一句话所说“我时常担心你的政治学习、工作成绩如何。”
家书是家风的一面镜子
家书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周勇反复诵读刘伯承元帅的这封家书,其中一句“谁犯了罪,即使是怎样有功的人,也不能马虎了事。”更让周勇感慨,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
刘伯承元帅写给侄儿的这句话,既是教导,也是鞭策,更是对子侄亲属的督促。也正因为这样,家书的最后一句话,一方面是告诫,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刘伯承元帅的齐家之道,树立传承优良家风:“此点望你千万认识此条真理,好好学习政治,好好工作,不要弄错事情呀!”
清明时节,展信思人,这封短短的家书,是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和道德风范,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做人、做事的生动教材。以刘伯承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们,他们在家庭建设中,不忘亲情、不失教诲,展现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幸福的责任与担当。
上游新闻记者 杨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