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学艺,15岁入行,35岁闻名全国 刘兰芳:说书60年,我还没说够!
刘兰芳接受采访。 上游新闻记者 高科 摄
深秋的黄昏,山谷有些清冷。红的黄的叶子点缀在青山之间,层层叠叠向远处蔓延,夕阳洒下余晖,一片色彩斑斓。
山路上来了一群人。为首的女士已上了些年纪,鸭舌帽,酱红呢大衣,胸前一条粉黛纱巾。她兴致极好,边走边看,不住赞叹。谢绝了旁人的搀扶,她昂首阔步,走路带风,纱巾被轻轻拂动,化作萧瑟日暮中一抹灵动的色彩。
11月末的一天,74岁评书大家刘兰芳就这样神采奕奕地出现在重庆晨报记者眼前。她随中评协来重庆巫溪开展曲艺下基层活动,在兰英大峡谷景区稍作观光逗留。丝毫不见疲惫,那劲头可不输一路同行的年轻辈儿。
“演员嘛就得注意形象”
“清晨5点多起来赶飞机,折腾到现在您还不累啊。”助理邵秋实一边帮忙拍照,一边问道。“难得来一趟巫溪,山景儿真棒,可得好好看看呐!”老太太答道,声如洪钟。这声音一如四十年来在电视、广播上听过的一样,中气十足,韵律铿锵。
老艺术家似乎都自带光芒,譬如刘兰芳,总能在不经意间成为一行人里最出众的那一位。
当晚在半山腰一间饭馆用完餐,出得门来,她一眼瞧见皎洁月光勾勒出群山的曲线起伏连绵,当下便笑道:“山连山山套山山山不断,山城重庆名不虚传!”即景生情脱口而出,口才非凡,众人叫好连连。
辗转回到山下的酒店已近八点,记者有些担心时辰已晚,约好的专访怎么办?老太太却摆摆手,“不要紧,答应下来的事就按计划来吧,我先回房收拾,你们八点过来便是。”
再次相见,老太太已略施淡妆,换了身典雅贵气绣花孔雀绿连身大衣,系了条同色系花鸟粉彩丝巾,左胸一枚红色文艺轻骑兵烫金徽章,看上去庄重大气。
“您老真让人眼前一亮。”记者打趣道。“那可不,既然是采访,就不能马虎,对你们是尊重,对我则是本分,演员嘛就得注意形象。”她笑道,“小伙子,天儿不早了,咱抓紧时间,言归正传,你看从哪儿说起呀?”话匣子就这样打开了。
“一年基本得百场戏,还没说够”
刘兰芳不是第一次到访重庆,却是头一回坐飞机倒汽车来到巫溪。助理说,行程实在紧张得很,一大早两人赶去机场,落地万州后便是饭点,接着又是几小时车程,高速走完走村路,中间只来得及在车上打个盹儿,权当午休了。
老太太侃侃而谈,就不说一个“累”字。可行程忙成这样,您真能吃得消啊?
“毕竟上了年纪,身体又不好,肯定吃不消啊,但那也没办法啊,就得这样了。”她掰着手指算起来,“你看啊,我22号演完结束,下午赶回家就半夜了,23号缓一天,24号去山东济南给山东快书颁奖,还要演一段做示范,25号回京,26、27号要给《大汉刘邦》试声音,接着再背《彭大将军》,背完了30号去蚌埠,下月1号演完2号去扬州,4号回京,5号又是济南,6号7号录吉林台少儿春晚,这才消停。”未来半月行程她一气呵成,记忆力也实在惊人。
15岁入行,35岁因为广播评书闻名全国,即使后来连任第五届、第六届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也从未离开过一线舞台。如今她退而不休,不但笔耕不辍,致力于评书新作的编写,而且全国奔波,为基层群众说书,身体力行传承艺术。
“我的工龄已经60年了,为啥总停不下来?习惯了嘛!”刘兰芳认真地说,“我们这辈说书人从小入行学习,这技术学来太不容易,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扔了可惜,常上舞台嘴巴才溜,如果不演了,不到半年就不敢上台了,那还了得!”
她略略一算,又补充道,“我一个月基本演个七场八场,甚至十五场,一年基本得百场戏。就这样,我还觉得没说够呢。”
“关键是观众还喜欢我,不谦虚地说,这么多年我说书走遍全国也没打过败仗。”她笑道,1979年说到现在,每到一处都还人山人海,“否则呀,你一上去观众不乐意,那打击得多大,老太太赶紧回家养老吧。”
“老先生们的成就难再有”
评书艺术对于今天的90后、00后,甚至很大一批80后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在改革开放后的前十来年,电台听评书几乎是国人茶余饭后最常见的消遣。年轻的刘兰芳也是从那时起广为人知,渐渐成了家喻户晓的评书大家。“1979年,我说的评书《岳飞传》通过电台播放,大家都喜欢听,所以就记住了我。后来也上电视录书,又说了《杨家将》《陈毅》《红楼梦》等几十部评书,效果也都很好,一眨眼马上就40年了。”
中国曲艺界公认有“评书四大家”:刘兰芳首个以《岳飞传》打响,此外还有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单田芳的《三侠五义》、田连元的《隋唐演义》。同时还有北京评书四大传承人: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以及说《水浒》的连丽如。在娱乐业尚不发达的年代,评书大家的一折扇一醒木,加上一桌一椅,成了很多人美好的回忆。
“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老2015年去世,刘兰芳尊他为真正的大家,“老先生长我15岁,算前辈了,可惜他没有收徒弟,单田芳先生也比我年长不少,今年9月走了,现在的四大传承人,只剩我们仨了。”
就连刘兰芳、连丽如和田连元三位,平均年龄也已达75岁。老将纷纷凋零,新秀还没长成,会不会为传承担心?
她倒豁达,笑着摇摇头,“老一辈走一个少一个,慢慢就都没啦,这个正常得很,面对历史的车轮谁也抗拒不了,自然规律嘛,到了岁数该走就走呗,传承这个事儿呢,有人传就传,没人传拉倒呗,其实国家也在想办法办各种班了,不是说你担心就能好好传承,关键看年轻人自己啊,下不下功夫,坐不坐得住。”
“到重庆最想念徐勍老友”
评书艺术主要以北方见长,山城重庆却也有位让刘兰芳佩服的同行。“我跟徐勍是要好的朋友,可惜他去年走了,我还挺喜欢这个老朋友……说起来呢,他技术好,成就高,就是脾气倔了点。”
“他老用四川话说书,这点其实比较吃亏,起初我听起来都费劲,更别说其他北方观众了,但我知道这人是有本领的,我俩也挺聊得来,北方曲艺有啥活动我常常请他过去出席表演。尤其是他说传统书,有老一辈儿的气势,有一回他请我来重庆,在一个茶馆他登台说书,好本事!有内在!扇子一扭,就出彩了,他的东西挺好的,哈哈,如果再随和点就更好了,唉,今后这样的人才不会再有了。”
回忆起过去的交往点滴,刘兰芳甚至忍不住模仿起徐勍说书的经典动作,“早年我看了他的《挑着担子进北京》,太棒了,手往身上这么一放,真的惟妙惟肖,还有他表演的郑屠户,一撩衣襟儿‘啪’一下亮相的样子也是满堂彩呢。说真的他唯一缺点就是性格倔强,脾气耿直,老给别人提意见,嗨,不过说书人都那样吧。”
毕竟是中国曲协前“掌门人”,对于曲艺重镇重庆的众多同行,她聊起来头头是道。“重庆曲艺基础很好,沙坪坝,有这地儿吧,有位说书的曾令弟长期在讲故事会,你们叫摆龙门阵吧,这是很好的传统,希望坚持,一批批故事员送出来,再从故事员里培养长书演员,最终成为徐勍那样评书艺术家,就真了不起了。”
“我还记得有位女说书人章建雅,演说巴蔓子的故事也拿了群星奖全国金奖,还有北碚文化馆的刘小山,都有很好的条件。你们重庆还有谐剧很有名,凌宗魁先生一家,他儿子和女儿好像都是从艺的吧,多好的传统啊,一定要坚持,我真的觉得整个重庆演员基础不错。”
刘兰芳觉得,重庆曲艺的发展也折射着重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变迁。“社会发展了文化艺术才能进步,我来过很多次重庆,尤其是直辖以后这里可以说日新月异。无论是重庆还是全国,对于曲艺工作者来说,现在是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国家支持,人才辈出,我相信文艺舞台一定会更繁荣!”
大咖档案
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6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文联第十届荣誉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1979年开录评书,长篇评书《岳飞传》在全国百余家电台播出引起轰动,开启了评书艺术在新时期的辉煌篇章,其编播的《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是亿万国人经典的时代记忆。近年有《彭大将军》《大汉刘邦》等新作问世。
大咖声音
“我多次到过重庆,山美水美,历史悠久,房子鳞次栉比,特别漂亮,人民勤劳,女人尤其能干,直辖后日新月异,改革四十年来尤其了不起!”
对话
这两天正在背讲彭德怀的作品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您说书成名40年,当初设想过后来的成就吗?
刘兰芳:从没想过,1979年开始在电台录《岳飞传》时,我算是占了改革开放的先机,开了评书界先河,其实只是因为喜欢说书,什么出名、当官都不是初衷,后来也是顺其自然一步步走的。
好多人也猜测刘兰芳什么后台呀,还当了曲协最高领导,书记主席等四职一身兼啊,我要说,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竞争中生存,人家有质疑也正常嘛。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您从艺也60年了,何时才是歇下来的一天?
刘兰芳:这个岁数应该颐养天年不干了,但我真的舍不得丢掉(说书的)技术,今年还跟评书搭档写了两部书,一个是66集的《彭大将军》,正在中央电台播放,接下来全国百家电台也会播,第二部是《大汉刘邦》,80集45万字,还有单段评书,今年背了个《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刚演完三十场,这几天在准备《最可爱的人》,讲彭德怀的,这两天还随身带着还在背,过两天就要演呢。哪天能歇着?还真不知道。要我看,要不就将说书进行到底好啦!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赵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