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创新就是抓发展——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回眸与展望

25.02.2016  21:19

  开栏的话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深思熟虑,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十三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述评,聚焦解读五大发展理念,为开局之年凝心聚力,打好决胜仗,赢取开局红。敬请关注。

  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顺利升空;国产首架大飞机C919成功总装下线;多光子纠缠操纵实验研究刷新世界纪录……

  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是创新摆上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地位的时期,是创新上升到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时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引领全面创新大潮澎湃激荡,全面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乃至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展望“十三五”,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中国经济必能迎来更精彩的明天。

  创新发展,成为中国发展主旋律

  创新发展,是发展形势所迫,是国际竞争大势所趋,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算过这样一笔账: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我国的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如果以现有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梳理“十二五”以来的发展脉络,从党的十八大确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被举得越来越高。

  一系列重要论述、一个个明确指示,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创新发展的高瞻远瞩与高度重视。

  2013年9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详细阐述了实施创新驱动的紧迫性、重要性。10月,在欧美同学会成立百年庆祝大会上,又鲜明提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开出了“创新要实”的药方。

  2015年7月,在同吉林省企业职工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制造业搞上去,创新驱动发展是核心。同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又明确“定调”,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

  一系列改革举措、一个个决策建议,清晰地记录了创新发展上升为中国发展第一旋律的铿锵脚步。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发布,确立了“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的主要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出台,在神州大地翻开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篇章。

  2015年8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决定》审议通过,对现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进行了重要补充和完善。

  2016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证明不开了”“‘衙门’好跑了”……“十二五”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牢牢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改革之鼓劲擂,一个个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正在清除,创新发展作为五大理念之首,开始在各行各业扎根发芽。

  成果喜人,创新驱动“”出发展加速度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十二五”以来的5年,是创新发展旗帜高高扬起的5年,也是成果频出的5年,是科技创新由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新阶段的5年。

  5年来,我国科技整体水平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目前,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2位,被引次数从2010年的第8位攀升至第4位;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从2010年的110.9万件和74.1万件上升到263.9万件和159.7万件,居世界第1和第2;全社会研发支出比2010年增长一倍,企业研发支出超过77%。

  5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取得量子通信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外尔费米子研究、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等重大创新成果。蛋白质科学研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暗物质探测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多光子纠缠操纵实验研究不断刷新世界纪录,英国《自然》杂志不吝赞美:“这标志着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崛起,从10年前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

  5年来,我国战略高技术成果凸显国家实力。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成就举世瞩目;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蝉联“六连冠”,在生物医药、工程仿真、智慧城市、新材料等领域应用取得显著效益;国产大飞机、高分系列卫星喜讯频传;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创造7062米世界同类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带动海洋资源勘探技术和装备实现跨越发展。

  创新驱动,“”出发展加速度,助力中国经济调结构、促转型,迈向中高端。如今,TD-LTE完整产业链基本形成,4G用户数超过2.7亿;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世界领先,高铁总里程达1.9万公里,占世界总量55%以上;新能源汽车年产销均超30万辆,居世界第一。据测算,2015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到55.1%,比2010年增加4.2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是一个缩影。从更广的视野看,“十二五”以来,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竞相绽放,创新发展渗透到经济社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全国各类众创空间已超2300家,与现有25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6个国家高新区,共同形成完整的创业服务链条和良好的创新生态。

  迈上新高,让“第一动力”真正强起来

  “十三五”时期,如何转换发展动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预期发展目标?

  “……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我国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殷之切切,意味深远。

  未来的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产业升级能不能顺利推进、结构转型能不能成功实现、综合国力能不能持续的提升,关键要看我们能不能让“第一动力”真正强起来,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

  让“第一动力”真正强起来,就要坚持需求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让转化渠道“通起来”,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让“第一动力”真正强起来,就要坚持人才为先,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让“第一动力”真正强起来,就要坚持遵循规律,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把握好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夯实基础研究“地基”,为科学家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把握好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来源:经济日报)

  版权声明:

  凡在本网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中所涉及的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