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临空尽染“渝北绿”
白云悠悠,碧空如洗。伴随着“拍客”们的声声惊叹,一个崭新的名词迅疾爆红网络:重庆蓝!
七月似火,遍地铄金。当重庆以11%的增速,名列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省区市GDP榜首而引起热议的时候,被誉为“都市花园”的渝北区,更以GDP增长12%,其增量和增速双双名列主城九区第一的佳绩,而被冠以“渝北绿”受到追捧。
渝北区为何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答案只有四个字: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能出真金白银的动词。
干部要带头谋转型,当“创客”
去年,渝北区地区生产总值破千亿元,继续领跑于各区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沿海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步幅放缓、招商引资更加困难等严峻形势,渝北区未来的经济发展之路怎样走?
“经济的周期性决定经济发展速度,渝北有条件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渝北区委书记沐华平称,杭州萧山区2009年GDP破千亿元大关后,连续3年保持了高于当年增幅的高速增长;苏州昆山市2007年GDP破千亿元大关后,连续4年保持15%以上的高速增长。按发达地区走过的路子看,渝北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应该至少还有3至5年的高速增长期。
对经济发展目标的正确预判,来源于对经济规律的认知度,和对本地区社会经济情况的透彻解析。渝北区委一班人多次召开专题会分析认为,能否实现高速增长,取决于两个关键:一是有没有足够的拓展空间,二是有没有大规模的增量快速形成。关键取决于单位时间之内形成产业集群的能力。从拓展空间看,两江新区70%的地区在渝北区范围内,龙兴等地区还有50多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空间;区属板块也有12平方公里左右的工业规划用地和8000多亩低效工业用地。从产业集群看,近年来渝北区新引进的一大批“整机零部件”产业项目逐步实施,将很快释放大规模的产能,现有的汽车和电子两大优势产业仍处于增长期。
“发展现状、动力支撑和潜在空间都表明,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但区域之间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沐华平坦言,渝北全域纳入都市功能拓展区范围,要突出创新、枢纽、高端制造三大经济功能,市委、市政府对渝北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努力走在全市改革发展的前列”的要求。在新常态下,渝北“走在前列”不仅是速度和规模要“走在前列”,更重要的是质量和效益要“走在前列”,其核心和基础是创新“走在前列”。
何谓创新?创新大师熊彼得讲:所谓的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以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因而创新不是自然而然来的,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于是,无论是在干部会上,还是在其它专项工作中,区领导们都异口同声念叨“创新驱动经”,明确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场输不起、也必须打赢的未来发展之战。干部责无旁贷地要率先垂范,争当“创客”。经过持续不断的“创新理论”的灌输,在渝北区逐渐形成谋转型、思创新的氛围,并见诸于具体的工作行动中。
追回已经错失的昨天,抢跑群雄逐鹿的今天,引领风云激荡的明天。通天的大道只有一条:科技创新
8月25日,重庆润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传出好消息,“渝北造”多孔钽骨修复材料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预计最快将于今年底上市。这意味着“渝北造”多孔钽骨修复材料将打破美国垄断,弥补国内在这一材料领域的技术空白。
在医疗救治中,用多孔钽材料进行骨头坏死修复手术后4到6周,它就能和人体内完好的骨组织长合,今后都不需要再进行替代。但受钽密度高、重量大、难加工等限制,目前全球仅美国一家公司生产多孔钽材料产品,我国对这类药品的需求只能依赖进口。“渝北造”多孔钽骨修复材料量产后,有些技术指标甚至优于外国进口产品,但价格仅是其一半,能形成10亿元产值规模。
“这个项目顺利推进,与渝北区的支持密不可分。”重庆润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经理助理尹波毫不讳言地说,“渝北区助力该项目纳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让我们获得了1365万元的国家补助。在此基础上,渝北区科委还对此项目立项,目前区里已拨付研发经费89万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其支点和核心是科技创新。基于这样的认识,渝北区响亮地提出,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配置全球要素资源的新机制,发展战略性新产品和关键性新工艺,推动渝北加快步入创新驱动阶段,成为全国创新型城区。
过去,渝北区投资大部分投在机场、轨道交通和房地产等领域,约占总投资的60%以上,投到工业领域的仅占约17%。从工业投资内部结构看,研发投资仅占17%,投资领域主要还是汽车等传统产业,占工业总投资的65%左右。
如今,渝北实施科技创新,主要从两方面着力:一是引导资金加大对研究开发和技术改造的投入,这种投入是低成本、高产出,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二是“工业4.0”时代已经来临,以电子、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崛起,引导资金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催生更多的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形成新业态和新产业集群,反过来创造更多的投资需求,最终形成一种投资与创新互为转化的良性循环,从而加速实现经济动力结构的转换。
渝北区在科技创新上的一大亮点是研发机构法人化改革,让无形的资产撬动有形资产,放大创新驱动的作用。
过去研发机构大多设置在大中型企业内部,是一个企业的成本中心,工作人员积极性低,资金来源有限,只能给母体服务。而将企业研发机构从企业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法人公司,不仅能给母体服务,还能给相关零部件企业服务,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
经过对全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进行摸底调查,渝北区出台了关于研发机构法人化的实施办法,在设立研发机构专项、注册补贴、房租补贴、购买仪器补贴、购买服务补贴、知识产权和成果归属、纳税贡献奖励、设立科技投融资基金等方面进行了区级政策创新,并选择重庆润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民营企业作为试点,涵盖汽摩制造、新型医疗器械、新材料、节能环保、电气自动化等重点产业领域。
今年1月份,重庆润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发机构外化出来,新成立了重庆格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进行医疗器械、药品、医用金属材料等方面的研发。
“我们对新成立的公司充满信心。”尹波表示,渝北共出台了19条研发机构法人化的优惠政策,新公司已收到渝北区各项补助100万元。公司购买了当前最先进的研发设备,目前正在进行实验室认证,今年年底就能对外营运。
“孵化”孕育高端产业,“转化”升级集聚效能,大投入换来高产出
渝北区创新驱动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去年,渝北区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高达28.21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一。
“今年,预计渝北区R&D投入将突破30亿元。”渝北区科委工艺科技科科长陶柱铸说,按创新型城区建设目标,到2016年,渝北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以上,独立研发公司达到20家以上。
在美国,50%以上科技进步、82%新产品来自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创新产品市场化速度比大企业快27%。同样的,渝北区也十分注重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今年7月,中国最大的孵化器清华启迪创新孵化器和美国硅谷最大的孵化Plug&Play双双签约落户渝北,与渝北区共同打造4.0版本孵化器,将以“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硬件、大数据、医疗健康等产业为重点,开展国际协同孵化。
何谓4.0版本孵化器?沐华平的解释是,1.0孵化器就是单纯的出租房子,2.0孵化器是专业性孵化器,3.0孵化器有投资基金,90%的收益来自于投资。而4.0孵化器,其最大的特点是开展国际协同孵化,即通过国际国内同一管理团队、同一投资基金、共同投资项目、国际化培训、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和协同信息交流通道,让在中国国内接受孵化的创业者,也能享受到国际的资本和智力支持,从而提高创业的成功几率。
如清华启迪创新孵化器,就将立足于重庆创新环境和渝北产业基础,结合区域创新创业发展需求,与启迪科技服务、孵化投资、环保产业等业务板块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将其建成集金融服务、企业孵化、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创业创新孵化基地。
一手抓“孵化”,一手抓“转化”,即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渝北区委、区政府的积极争取下,渝北区、宏碁、纬创、中兴联手在仙桃数据谷打造1000平米的智能样机生产中心,其中渝北区政府下属公司股份占比高达40%。该中心集无人机、智能终端的样机生产于一体,可提供智能硬件设计指导咨询、快速打样、全球网络销售测试等专业服务。在这里,技术人员设计出智能硬件产品后,通过3D打印技术,直接打印出样机,可实时看到成品;同时依托仙桃数据谷内龙头企业的量产能力,还可实现技术转化,为大量创客从事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搭建公益性的服务平台,这一平台将在10月下旬正式投用。
“智能样机生产中心,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沐华平显得有些兴奋,目前重庆的企业一般是到深圳做样机,算上各种时间成本,最快也要一个半月。而渝北这个智能样机生产中心,是内陆地区第一个,重庆企业到此做样机只需要3至5天时间。“为了保护知识产权,我们还将成立样机产品管理委员会进行样机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及纠纷调解。”
创新离不开投入,为了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渝北区还进行了金融创新。
产业创新投资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的设立,是渝北区金融创新的一着妙棋。该区将在5年内成立不少于1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吸引境内外股权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配投资金的放大作用,形成不少于100亿元的投资基金,作为产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按照阶段参股、跟进投资、投资保障和风险补助等方式,重点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试点股权投资等进行扶持。预计今年年底,首批1亿元产业投资基金将投入使用。
人才洼地,智能高地,服务平地,渝北的明天更“翠绿”
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初在上交所上市,也是渝北区属板块主板上市第一股,是国内少数能够生产超高效玻璃纤维滤纸的企业之一,同时也是国内首批生产真空绝热板芯材的企业之一。为了让高科技撬动更多有形资产,渝北区联手重庆再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成立重庆纤维研究设计院,主要从事天然纤维、合成纤维、再生纤维、无机纤维等材料及其制品的研发,材料合成技术、过滤分离技术、绝热隔音技术的研究,纤维制品工艺技术、生产设备的设计开发,以及特殊领域高性能纤维材料的开发。重庆纤维研究设计院的注册资金最终敲定后,渝北区政府将按注册资金的10%配套出资。
“政府出资的主要目的是鼓励科技创新发展,不完全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沐华平说,如果重庆纤维研究设计院上市,政府出资的50%将根据项目产值和成果记分量化给科研人员,用来吸引人才,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渝北区科委有关人士说,自实施研发机构独立法人化改革以来,试点企业已与中科院、台湾工研院、三星未来科研院等知名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短时间内吸引了俞建勇院士、郝吉明院士等知名专家和上百名高水平研发人才,研发人才在渝北快速集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渝北区还建立了诉讼费政府先垫付后赔付的机制,如果渝北企业与科研院校发生知识产权纠纷,诉讼费由政府先垫付,帮助市场主体依法应对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今年上半年,渝北成功引进73个项目,总投资约300亿元,当前签约项目开工率过半,小辣椒智能手机等29个项目已经正式开业或投产,康尼诺手机产业园和日本松下真空绝热板等项目近期也将投产。
“渝北区的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令人钦佩。”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总工程师陈响称,渝北区是一个经济活跃、有创新氛围的区域,公司从考察到落户不到100天,这个速度是比较快的。
“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绕不开增量和存量,一定要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沐华平称,渝北调存量不是简单地减少量,重点是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淘汰落后产能和积压产品。调增量也不是简单地做大规模,重点是引进有潜力、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形成新产能、新集群。要把调存量和引增量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把存量调优调强,又要注重把增量做大做优。要构建多样性产业结构,在一增一减的过程中实现结构优化,形成多点支撑经济发展的良好格局,看上去是做“量”的文章,实质上是追求“质”的发展,是发展动力的转换、结构的优化调整。
正因如此,渝北区在大刀阔斧地对汽车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同时,专门搭建了仙桃数据谷、临空创新经济走廊、国际物流分拨中心三大战略平台建设,通过并购、产业链招商等方式,引进了亿赞普、中兴、钱宝、宏碁等优质企业,重点建设“智能终端”、“应用电子”、“智能装备”、“航空制造和维修与培训”这四大产业集群。
“我们的招商不是拼优惠政策,而是创优发展环境,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开辟出全天候、无障碍、联系紧的服务平地。”沐华平表示。
今年4月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渝北及时出台《渝北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扶持暂行办法》,从企业研发投入、技术改造等21个方面给予企业扶持,并明确拿出去年8倍的1.65亿元的预算作为工业经济专项扶持资金,以真金白银支持企业转型发展。同时,还开展“区级领导走访企业活动”,33个区级领导每人对口联系10家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经过走访,梳理出涉及融资、土地、技改、安全、党建等12个大类的问题及困难554个,目前已办结问题130个左右,正在解决问题370余个。
渝北的自然环境令人心醉,渝北的经济环境令人欣慰。我们可以相信,咬定创新不放松的渝北区,明天的发展环境将会更加姹紫嫣红、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