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师将剪纸艺术带进校园,探索传统技艺的“当代道路”
近日,四川外国语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开设的一堂剪纸课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堂剪纸课可不一般,参与同学不仅学习了剪窗花、“福”字、各类草木花卉等传统图样的技巧,更跟随主讲师——重庆民俗剪纸艺术家徐雪玲,认识了独特的“看人剪像”技法。
课堂结束后,同学们都表示自己大开眼界,“一直觉得剪纸就是照着图样描摹,今天才发现,一个‘喜’字就有各种不同的剪法,更了解到剪纸中包含的知识。”来自川外中文系的学生徐佳向记者说到。这堂剪纸课让更多青年学生学习并走近了传统非遗文化,也让更多人知道了“堰兴剪纸”传承人徐雪玲和她的非遗之路。
从北碚文化馆到成立工作室,剪纸中的人文关怀让她“从一而终”
徐雪玲是大渡口区非遗传承人,擅长看人剪像技法与突出剪纸现场表演特色的“南派剪纸”,在十数年的手艺生涯里不断思索创新开拓,逐渐形成了个人鲜明特色的艺术风格,作品曾刊登于《重庆晚报》与《巴人》杂志,广受推崇。“这些作品的灵感都是来源生活,创作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基于真实的人与事。”徐雪玲讲述到,剪纸是一门关于“记忆”的艺术,只有见多识广,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闻印刻在心中,才能下“刀”有神,将脑海里构想的图画生动地再现在每一个圆面上。
在许多人看来,剪纸的基本步骤是先选定图案,描摹出图样,再用剪刀描着线条剪出图样。而这样普遍的剪纸方法却是和传统技艺背道而驰的,“剪纸不是和笔相关的艺术,它是一个记忆的艺术,应该做到心中有‘线条’,所谓‘心手合一’才是最本质的剪纸艺术。”她介绍到,在这门老手艺里,每一个线条和每一个镂空都大有讲究,曲线的弧度、宽窄的把握、细线的盘结,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累积和细心的考量。因此,构成一幅剪纸作品的远远不是一把剪刀、一张面纸,更是一份匠心。
谈及与剪纸艺术的初遇,徐雪玲回忆到:“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碚文化馆,那里有一个工艺美术社,里面有剪纸、刺绣、面塑等等艺术品。”初来乍到的她在美术社遇到了一位剪纸老师,不仅教她手艺,让她培养起对这门艺术的热爱,更在生活上处处关心,时常将家里的生活用品打包给徐雪玲使用。“那位老师带我真正接触到剪纸技艺,我很感谢她对我在工作和生活帮助,这份感恩也促使我一直坚持在剪纸路上探索。我希望能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如今,徐雪玲在重庆茄子溪艺度创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心进行创作。工作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从花卉植物、十二生肖到艺术服饰,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各个不同的剪纸人像,五官精巧,栩栩如生。
当场献技引留学生围观,心愿是借助高校平台推动老手艺发展
去年9月,徐雪玲参与了由沙区非遗中心和四川外国语大学联合举办的非遗文化周活动。10月份她再次受邀来到川外展演,展示传统剪纸技艺,推广这门老艺术。活动中,她现场为前来参观的学生剪像,并将他们的生肖与小像融合进一幅图样,高超的技艺让观众惊叹不已,不少留学生上前围观,被中华技艺深深吸引,直呼:“Magic!(魔法)”
近些年,徐雪玲在作品创作外,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剪纸艺术传承上,在多个学校担任校本课程的剪纸老师。“课堂情况让我很欣喜,年轻人对老手艺都很有热情,许多初次接触剪纸的同学都做得非常棒。”徐雪玲说到,在教授剪纸中,她总结自创了许多不同的口诀,帮助剪纸爱好者们操作。“如剪‘喜’字,口诀就是‘三一二一’,剪锯齿和直齿,口诀是‘一刀长,一刀短’。”她分享到,在教授剪纸时,她往往会鼓励大家用多个不同的技法剪出不同的图样,如大胆将传统中的“方块喜”、“八字喜”剪成铜钱、花朵形状。“剪纸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传承下去”,是徐雪玲对自己的鞭策。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徐雪玲正在探索剪纸文创产品的设计,将传统的花卉、生肖、人像等图样与现代的T恤衫、白瓷杯结合在一起,通过丰富其展现形式,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这门艺术。同时,她更希望借助高校平台,让更多学生、青年人了解剪纸中的文化内涵,将它传承下去。
上游新闻记者 杨辛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