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是一千多年前重庆人作的
导读:从腊月二十四日起,家家户户开始“扫年”、“打阳尘”,窗明几净后熬一碗浆糊,贴上年画、门神、春联,浓浓的年味儿一下子来了。春联贴了这么多,可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诞生于哪里吗
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报道
从腊月二十四日起,家家户户开始“扫年”、“打阳尘”,窗明几净后熬一碗浆糊,贴上年画、门神、春联,浓浓的年味儿一下子来了。春联贴了这么多,可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诞生于哪里吗?昨天,致力于重庆地方文史研究的专家陶灵揭开了谜底: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就诞生于重庆,它的作者名叫辛寅逊。
第一副春联写在木板上
古时人们认为桃木可以驱鬼避邪,每当辞旧迎新之时,便在桃木板上书写驱鬼神灵“神荼、郁垒”的名字,然后悬挂在房门的上方,称为桃符。
陶灵说,后蜀灭亡前的广政二十七年(公元964年)除夕,后蜀末代国君孟昶一改过去在桃木板上书写驱鬼神灵名字的避邪旧习俗,命翰林学士辛寅逊题辞在桃木板上,挂在他的卧室门口。
辛寅逊稍加思索,随口吟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句子,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孟昶觉得辞句对仗工整,寓意不错,亲自提笔书写在桃木板上。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在两蜀史事专著《蜀梼杌》中对此有着明确的记录。
版权之争长达上千年
对这副春联的著作权,《宋史·蜀世家》的记录却不同。陶灵说,这本书认为这副春联孟昶本来叫辛寅逊题辞,但所题不如愿,孟昶便自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辞句,写在桃木板上。两本史书说法不一,使这个著作权争议至今没有定论。
到底哪本书的可信度大一些呢?一直致力于三峡地方文史研究的胡亚星认为,《蜀梼杌》是纪录两蜀史事的专著,成书比《宋史》早300多年,距蜀亡还不到100年,作者张唐英又是四川新津人,熟悉蜀中掌故,而《宋史》是元人之作,史实考订误谬甚多,历代史家甚有微辞。
胡亚星认为,《宋史》记录春联来历之事,明显参照了《蜀梼杌》。由此看来,《蜀梼杌》的可信性更大。不管争论结果如何,历史上第一副春联都与重庆有关,因为辛寅逊是重庆云阳人。
辛寅逊曾得赵匡胤嘉奖
陶灵说,辛寅逊是出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翰林学士,他的家乡就在现在的重庆云阳县。
后蜀时期,辛寅逊出任茂州(现四川茂县)录事参军。他是一位敢于谏言的人,孟昶即位后,不思国政,生活荒淫,连夜壶都用珍宝做成,群臣均不敢言,惟独辛寅逊上疏进谏。孟昶虽没听劝,但也未降旨怪罪,不久反升他为新都县令,后来又任其为司门郎中、翰林学士、简州刺史等职。
广政二十八年(965年)后蜀灭亡,辛寅逊随孟昶归顺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喜欢打猎,幸寅逊又上疏劝止,这次得到了赵匡胤的嘉奖。辛寅逊活了90多岁,曾参加《前蜀书》的纂修,并著有《王氏开国记》。
怎么贴春联?
时间有差异
陶灵说,按照各地习俗的不同,贴春联的时间也有差异。俗话说:“二十八,贴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谣里有“二十九,贴倒酉(意即贴春联)”一说,因此,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是集中与家人贴春联的最好时间。与贴春联有比较集中的时间不同,摘春联的时间各地差异较大。陶灵说,春联有喜庆吉祥之意,所以有习俗认为“旧”春联需等到来年贴春联的时候才摘除并贴上新的春联,寓意辞旧迎新,福运一年,在这一整年里,如果春联有破损,需及时修补。
左右有规矩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陶灵说,贴春联的传统规矩除了竖贴之外,还要求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读的,上下联不可贴反。譬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就不可贴成“日暖神州万物生辉,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从内容看,上联与下联具有因果关系,因为“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才使得“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如果贴反了就颠倒了因果关系,也让人读着别扭。
尺寸要协调
春联的尺寸大小要与自家的门户相协调。居民家的门户贴15到20厘米宽的春联最好,而商家铺房店面要根据门户的宽窄,贴20到30厘米左右的春联最好,这样能显得协调、大方。至于某些高大建筑的机关大门,如果贴春联的话,其春联的宽度也不宜超出40厘米。
相关链接:抗战时期士兵成门神
过年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即使在艰难的抗战时期,重庆人也没有放弃。陶灵说,时值国家民族存亡之际,人们把传统门神换成了抗战士兵和飞虎队员的贴画,这样特殊的门神,在战时的重庆深受市民喜爱。
陶灵说,1945年春节,重庆城中山路美国使馆新闻处一带的街面,家家户户门上都贴着一套新门神画,上面画的不是“神荼、郁垒”二神,也非钟馗、秦琼、尉迟恭等人物,左边那张画的是中国士兵,手执匕首,正刺向脚下踏的日本小鬼,右边那张画着美军飞行员。
有趣的是,在“恭贺新禧”的下面有一段有趣的注解:旧时的门神已经疲倦地睡着了,日本鬼子的恐怖侵入了千百万中国人的家,旧门神已经挡不住了。这个新的青年战士,这个美国战斗机驾驶员……他的精神就会保住你们全家老小的平安……
陶灵说,这套门神画最早出现在抗战前沿的西北农村,后来传到重庆。为了激励当时百姓的爱国热情,一些政要名人纷纷动笔撰写抗战春联,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印制后,派童子军沿街分发赠给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