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区关注关爱特殊群体凸显教育公平

14.01.2015  01:23

 

一是务工子女全接纳。 实行“同城教育、平等待遇”,认真落实“两个为主”政策,实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纳教育,基本实现城区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校点全覆盖,做到一样入学、一样免费、一样管理、一样分班四个“一样”,每年接收2000余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同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是特殊教育全覆盖。 建立关注“三残”儿童少年的长效机制,形成“三残”儿童少年全接收、全帮扶体系,纳入义务教育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全区156名“三残”儿童全部接收随班就读,对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23名儿童,除享受“三免一补”政策外,还纳入低保对象,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区财政专项拨付454.17万元扩建特殊教育学校,为保障“三残”儿童少年接受教育创建更好条件。

三是贫困学生全资助。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免、补、助、奖全方位学生助学体系,每年投入近2000万元实施“免费饮奶”工程和“营养午餐”工程,惠及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2014年共落实资助资金6221.32万元,惠及学生90969人次,切实保障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入学。

四是留守儿童全关爱。 分别组建区、镇街、学校三级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机构,建立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落实留守儿童管教责任制、专项档卡制、结对帮扶制,全面建成学校少年宫25个,实现镇街全覆盖。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1266”工作模式(即围绕一个中心即使农村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为中心;加快两项建设即农村中心幼儿园建设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建立六大机制:留守儿童经费保障机制、贫困助学机制、亲情补偿机制、成长监测机制、社会共育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突出六个重点:建立乡村学校少年宫、托管中心、家长学校,实施标准化食堂、标准化卫生室、心理咨询室建设。)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之家260多个、帮扶对子3000多对、亲情聊天室60余个、视频聊天室60余间、亲情电话145部,广泛开展 “五个一千” (即组织1000名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老劳模,1000名机关干部职工,1000名村居干部,1000名在职教师,1000名青年志愿者结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六个一”活动(即开展做一次家访、寄一张贺卡、打一次电话、送一份礼品、过一个节日、写一封慰问信主题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