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19岁女生保送北大直博 学习秘笈:啃骨头、嗑瓜子、喝清汤
16岁上大一,今年19岁的王杨璐是西南大学2014级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目前已被保送北大直博。近日,从北京大学请假回校的王杨璐作为校优秀学生标兵在全校巡讲。她将自己的科研经历比如“啃骨头”、“嗑瓜子”,希望激励更多学弟学妹不断进取。
从“学霸”到“榜样”,王杨璐说,她的成长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找对了每一次的小目标,并努力实现它。
4岁上小学,曾多次被误解“跳级”
16岁上大学,很多人会联想到“跳级”。王杨璐解释,“其实是上学比较早,我没有上过幼儿园,4岁直接上小学。”王杨璐说,因为小时候不喜欢幼儿园,当时作为小学教师的妈妈,干脆将她带到自己班上。
“一开始妈妈也特别担心我学习跟不上,所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每到暑假,她都会给我提前上完下学期所有课。”王杨璐特别补充,小学阶段各学科的课妈妈都能教,所以自己基础打得很牢。三年级以后,自己的学习就基本上是班级第一名了。
这种在假期提前预习的习惯,王杨璐一直保持到高考结束,且颇有成效。“记得每一年暑假,我都会将一学年的英语单词提前全部背完,虽然过程特别辛苦,但开学后学习上更轻松,也让自己尝到甜头,之后就不自觉养成这种习惯了。”王杨璐还曾在中考时取得山西古交市第五名的成绩,那时候老师曾认定她将来能考上北大。“所以这次总算是弥补了中学时的遗憾吧。”
进入大学,学习方法也随着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需要提前预习的内容很少。”在老师建议下,王杨璐从大一开始将更多精力放在实验室,她也将这段经历比作“啃骨头”“嗑瓜子”。
大一进入实验室,选最难啃的“骨头”
王杨璐认为科研就像吃饭睡觉,并没有什么不同,有苦有累,也有一点小确幸。“我特别喜欢吃好吃的,读完本科,我觉得做科研跟吃好吃的同样重要,而且许多事情其实是相通的。如果研究生活就是一场赴宴的话,那么我应该吃点什么,又该怎么去吃呢?“想来想去,她表示自己会选择这三样:就是啃骨头、嗑瓜子、熬清汤。
王杨璐大一下学期申请进实验室跟着老师搞研究。“虽然自己当时什么都不会,但是谁都是从不会到会的。“刚接触实验,王杨璐觉得很新奇,每天只要有时间就跑到实验室跟着师姐做。“师姐什么时候回去我再回去,一般都是晚上12点左右才回宿舍。”
之后,老师推选她参加院创项目(西南大学药学实验教学中心本科生创新实验项目) 。“想到自己年轻,又想满足好奇心。”王杨璐没有选择实验室最擅长的方向,而是提了一个和老师研究方向基本不沾边的课题。“我喜欢看电视,尤其喜欢看动物世界。寒假看了一部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纪录片,讲述一个人有口臭,各种方法都治不好,连工作也丢了,然后科学家就给他分析了一下他口腔里和正常人口腔里相比较,缺了哪些重要的微生物,然后给他做了一个漱口水,每天拿微生物漱口,最后竟然治好了。”王杨璐就选了治口臭这个课题,尽管这个课题到现在也还没做出来。
有了这些经历,王杨璐在大二上学期申请了校创(西南大学第八届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大二下学期申请了国创(2016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期间,老师推荐她做现在很火的植物内生细菌,表示很多人做,也好出结果。王杨璐却问,“内生真菌做的人多吗?”老师说不多,因为比较难。“好,我做内生真菌,啃别人没啃过的骨头!”王杨璐成为实验室第一个做这个课题的人,前几步是通用步骤,还有一些经验可以参考,后面就完全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了。
“刚开始是排斥的,但觉得自己这件事情一定要做好,就抱着这样的心态之后,发现这件事情好像并没有这么难,做着做着就做成了。”最后还和老师一起写了篇教改论文投稿并发表。
这个事情也给了她信心,哪怕是从零开始,只要自己咬定这个骨头不放松,也是可以后来居上。
科研像“啃瓜子” 可以尝到甜头
王杨璐形容自己的科研经历在啃完骨头之后,就慢慢进入一个嗑瓜子的状态。嗑瓜子虽然是特别低效的一件事,但很多人都喜欢。“我想应该是每磕完一颗瓜子之后,都可以吃到一颗瓜子仁,它对你不停地有一个正反馈,所以会让你觉得可以继续吃下去。”王杨璐认为,科研就像嗑瓜子,刚开始的起步阶段需要一些小小的成果来激励自己,让自己坚持做下去。
理论基础已经具备,就开始实践了。“扛着大剪子去剪树枝,给树枝消毒的时候要先蘸酒精然后用酒精灯灼烧,反复循环,谁知道树枝太烫了,直接把烧杯里面的酒精给引燃了,当时第一个想法是怕是要被逐出实验室,后来想起做菜的时候锅里着火要盖灭,就拿培养皿盖迅速盖在上面,保住了一条小命......”王杨璐在巡讲中,常常将科研经历讲得生动有趣。
“反正就这么周而复始,像嗑瓜子一样无聊,却穿插着瓜子仁的一样好吃的小结果。”经过不断努力,最终王杨璐的国创顺利结题,校创顺利结题并获得一等奖,一篇论文在投。
大三时,王杨璐去南京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药苑论坛”,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48所全国知名医药类高校的80余名选手竞争、交流、相互提高。王杨璐的研究课题《重庆市香樟树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活性研究》最终获得“优秀论文奖”和“创新成果一等奖”。
紧张学习之余,王杨璐喜欢用漫画放松自己。“我并不是学霸,总觉得用脑过度,所以从小学到现在,我喜欢看漫画这种不费脑子的事情来放松自己。”留着姬发的王杨璐是十足的漫画迷,性格也十分开朗活泼。
想进最顶尖实验室,获北大直博
大二时,王杨璐在了解到之前有很多学姐学长都保送中科院研究生后,也有了这样的计划。去年暑假,她参加了中科院暑期夏令营,并获得保送名额。“在大家都觉得我可以安稳舒适进中科院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想试试顶尖的东西,想试试走在最前沿的研究。”
去年9月,王杨璐申请了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院,希望进入干细胞领域顶尖的实验室进行深造。由于时间紧张,接到北大老师的电话后,王杨璐第二天就赶到北京,当天晚上先和师姐师兄面试。“面试了一个半小时,问了一些跨专业的知识,但在本科阶段没有学过,我想这次肯定没戏了。”
为了第二天正式面试,王杨璐又熬夜完成了本科阶段科研介绍的ppt。在面试交流中,本科阶段丰富的科研经历,让她得到老师认可,最终获得北大直博。
王杨璐说,瓜子嗑多了会上火,所以就开始反思,觉得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一碗清汤。“学术更像熬清汤一样,它可能平淡无奇,但它是汤中极品,所以希望有一天能够熬出自己的一碗科研的清汤。”
再回顾自己的本科生活,从一开始的啃骨头,到慢慢的渐入佳境嗑瓜子,以及到最后自我反思之后觉得自己需要熬清汤。王杨璐说,其实每一个转折每一个选择是非常自然的,因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小目标,而每次进步后都是一个新起点。
在北大实验室完成2个月实习的经历,让王杨璐找到了新的目标。“每天工作超过14个小时,没有双休、没有假期,工作学习节奏特别快,但师兄师姐们都抱着推动人类进步的宏伟目标在奋斗。”王杨璐说,自己过去的目标显得有些渺小,比如奖学金、考研,但是走进这样的学术氛围中,她表示自己已经做好改变自己的准备。
辅导员肖媛媛告诉记者,王杨璐是最近几年全学院唯一一个获得北大直博的学生,在世界大学生药苑论坛上获得的创新成果一等奖为她申请直博加分不少。“其实除了科研这一部分做得很扎实,学校、学院的各项活动她也积极参与,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人物介绍
王杨璐,西南大学2014级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目前已保送北大直博。曾任校团委学术科技部副部长,现任2016级制药1班助理辅导员。曾获国家奖学金,校特等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和校二等奖学金;校优秀学生标兵、校三好学生(2次)、优秀班干部、科技创新先进个人、优秀共青团员(2次);2016世界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一等奖和优秀论文奖、西南大学第八届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一等奖;主持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项,西南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项,并全部顺利结题;发表学术论文1篇(二作);参加了西安“全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第三届放线菌生物学与产业化暨首届微生物药物学学术研讨会”(志愿者);现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至北京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上游新闻-慢新闻记者 王乙竹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