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传说(497) | 北碚偏岩唐门彩扎:条条竹篾铸筋骨,心手合一出神韵
北碚偏岩古镇总让人觉得充满历史感和人文沉淀,徜徉其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它的悠闲与淳朴。这里除了的小桥流水、古屋老树,除了鸳鸯桥夫妻树的故事,还有令人啧啧称赞的唐门彩扎。
说起偏岩唐门彩扎的历史,还得追溯到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那时,偏岩古镇叫接龙场,每逢赶场,小镇上龙飞狮舞,热闹非凡,其中唐门彩扎的龙、狮最为经典。样貌栩栩如生,其他地方的龙和狮子见着都要绕路走,生怕撞见后显出自己彩扎的缺点。
唐门彩扎什么都能做,只要是眼睛能看到的,都可能成为彩扎的素材。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包括戏里人物穿戴的。
彩扎的制作十分讲究,轧制骨架、绑扎篾条、上浆裱糊、彩绘……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依靠手工制作完成,只有心手合一,才能做到完美。
骨架是彩扎的精髓,都是用篾刀一根根破竹成篾条绑扎而成。还要根据造型的不同,调整篾条的力度。有的地方要薄,方便拧弯,而有的地方则要硬、厚,才能撑起整个形状。所以啊,这些工艺只能手工制作,机械是无法一一满足的。
竹篾扎成后,就是裱糊、彩绘,纸张被涂得五颜六色。等风干之后,一个彩扎才做好了。有的彩扎还要复杂,每个部位都要单独制作,这样,这些部位就可以动,看上去形态也就更逼真。真是流光溢彩,令人叫绝。
说到偏岩唐门彩扎,就不得不提唐门彩扎工艺传承人——唐乾太。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学得一身好手艺,也见证了这门传统手艺在父辈时代的辉煌,以及在工业化时代的没落。如今,唐乾太仍坚持着这一历史文化技艺。
他将过去一体成型大狮头进行改良,把狮耳、狮嘴单独扎成,通过绳子、弹簧再拼接到狮头上,让耳朵、舌头这些部位可以活动,看上去形态更逼真,舞起来时格外威风。2003年,他运用现代灯饰材料,巧妙地做了一出“二龙戏珠”的彩扎灯饰工程,在古镇春节期间展出,流光溢彩,令人叫绝。
如今在唐乾太的家里,还能见到许多彩扎,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叫人爱不释手。看这蓝白相间的龙头,全部用竹篾扎成,头顶凸起的圆球用半弧形的短竹条撑起,经裱糊、彩绘后,被装饰得五彩缤纷,看起来栩栩如生。
除最为经典的龙、狮之外,在古镇民俗文化研究会里的“水八仙”:龙、龟、虾、蟹、蚌、鲇鱼、鲤鱼、青蛙是唐乾太的得意之作。每一个都活灵活现,好像一放入水中就能立刻游动。
没想到吧,在乡村随处可见的竹篾加上废旧报纸,通过一双巧手和一颗匠心轧制出龙、狮等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这就是偏岩唐门彩扎的魅力。
偏岩唐门彩扎,集工艺、书画印于一身,在数百年的发展中融和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饱含着偏岩古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巴渝古镇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
来源:北碚旅游、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