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多措并举深化高中阶段教育改革
一是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逐步实施3所市级重点中学高初中分设。完善普通高中办学结构,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切实化解大班额,到2020年,杜绝超大班额,55人以上的大班额控制在10%以内。加快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园校互动、校企合作等新型办学模式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路径。扩大教育开放,积极探索实施与市(境)内外知名高中阶段学校(企业)联合办学、合作办学。
二是加快基础能力建设。 规划优先,在城市开发、旧城改造和城区学校布局调整中,优先保障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快高中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前,全面完成黔江中学、民族中学、新华中学(含原师范校区改建)、舟白中学改扩建,职教中心迁建。按标准配齐配足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建成数字化校园,实现网络学习人人通。按规定配齐配足高中阶段专任教师和教学辅助人员,拓宽高中阶段教师来源渠道,鼓励高校、大型企业的专家到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教学和专门人才培养工作。
三是深化用人制度改革。 扩大高中阶段学校用人自主权,建立统一考试与分校进行试讲试教的教师招聘和遴选制度,学校依据专家委员会的意见作出是否聘用决定,并按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批。扎实开展师资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研究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和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建设市区级名师工作室,培养黔江区名师和未来教育家,探索建立首席教师制和首席教师年薪制。稳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多劳多得、优教优酬、优质优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参照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平均水平,适当核高高中阶段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超出部分由学校自筹,用于高考绩效。
四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人才观,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具有民族精神、人文情怀、世界眼光、责任担当的一代新人。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强化实验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加强艺体、职业技能、创新实践课程建设,开展体育专项教学改革试点,积极创建国家足球运动基地学校;着力强化校本选修课程建设,开好选修课,建立精品校本选修课程评比制度,建设精品校本选修课程资源库。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广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深入推进卓越课堂建设,稳步实施分层教学、走班选课等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将学生社团建设纳入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要工作中。
五是稳步实施招生改革。 将市级重点高中招生计划的70%均衡分配到区内各初中校点,鼓励市级重点高中每年面向区外招收规定名额内的品学兼优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完善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与综合素质评价有机结合的高中新生录取机制,完善艺体特长生招生办法,建立中职学校对口高考班由区教委划线录取制度。
六是完善质量评价改革。 建立把办学思想、办学行为、课程改革、内涵发展、示范引领、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与高考质量有机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价新机制。改革完善高中教育质量考核办法,逐年加大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教育质量考核中的权重,逐步建立进口定出口,总量与增量、一本人数与本科上线率、上名校人数与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高考质量考核办法。
七是强化经费保障。 加大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统筹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育支出结构,落实好中央和重庆市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投入政策,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分年度统筹安排高中阶段改革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基础能力建设、优质发展、办学模式改革、课程改革、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等工作。鼓励和支持3所高完中申报和实施重庆市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项目,并按不低于1:1的额度给予经费配套。实行高考质量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