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区成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重庆市璧山区、潼南区获批为首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气候适应型城市,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能够有效应对暴雨、雷电、强风、雾霾、高温、干旱、尘沙、霜冻、积雪、冰雹等恶劣气候,能够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正常运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生态安全相对可靠的城市。
根据试点方案,到2020年,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指标将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建设标准和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城市的安全运行与可持续发展;到2030年,城市应对内涝、干旱缺水、高温热浪、强风、冰冻灾害等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
根据要求,试点城市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试点。一是强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理念,统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健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管理体系。二是提高城市对极端气候事件预测预警能力,健全应急联动和社会响应体系,加强城市公众预警防护系统建设。三是开展重点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优化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积极应对热岛效应、城市内涝,在绿色建筑、生态系统、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防热防洪排涝体系。四是创建政策试验基地,鼓励试点地区出台有针对性的适应气候变化的财税、金融、投资等扶持政策,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示范工程,开展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创新。五是打造国际合作平台,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
■个案
潼南将从哪些方面进行试点?
作为试点城市之一的潼南区,将从哪些方面进行试点?对此,记者采访了潼南区发改委规划科相关负责人,请他就潼南区的试点结合《潼南区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方案》做了介绍。
“我们通过分析潼南区水资源管理、城市交通系统、能源系统以及公众健康等的现状指标,对潼南区适应气候变化脆弱性做了评估,评估结果为74分,属于适应能力一般。其中城市交通、水资源管理、地下管网以及城市建筑4个方面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较弱。”该负责人称,潼南区也将重点抓住这四个方面,以尽早建成气候适应型城市。
提高应急能力
一般灾害应急救援30分钟内到达
针对潼南区易出现高温、暴雨天气,潼南区将提高道路、铁路在极端气候下的适应能力,“比如说,我们会用新型的耐热铺路材料。”
与此同时,还将加快建设城市应急通道,到2020年,城市应急通道建设80千米,干线道路一般灾害情况下应急救援30分钟内到达、应急抢通24小时内完成,城市应急通道网络基本建成。
减少城市内涝
新建雨水管网32.8千米
潼南区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该区暴雨频次较高,如果城市排水管网不畅,暴雨就极容易形成内涝。为此,潼南区将对旧城区雨水及合流排水管网进行改造,并新建城区污水管网90.8千米、新建雨水管网32.8千米,增强雨水排放渠道,尽可能地减少城市内涝的产生。
减少热岛效应
建设一级、二级通风廊道
潼南城市建成区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加之城市规划布局不尽合理、生态绿化建设不尽完善,热岛效应日益凸显。潼南区将通过通风廊道专项规划、城市公园建设、增加森林覆盖率、建筑节能设计等方面做足文章。
“比如说我们的公园,就将新建新城中央公园、云谷村公园、朝阳湖公园、庙坡公园、微波站公园、涪江北岸松林坡公园。”该负责人透露,潼南还将对现有城市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让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
建设智慧城市
地下管线将实现数字化管理
在智慧城市方面,潼南区将通过化工企业智能化环境监控平台、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管理示范工程、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地下管网信息系统等项目来实现。
以地下管网信息系统为例,“我们要建立城市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中心。”该负责人称,对地下管线数据信息进行集中统一管理,都将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办事效率。(记者罗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