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老中医收52岁徒弟 成47岁同行小师妹
9月27日中午1点,位于重庆的一家中医馆内,七个穿着白大褂的医生站成一排。他们中,有重庆医科大学的教授,也有重庆多家市属医院的中医科主任,但在这间诊室里,他们都是82岁的重庆市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马有度的学生。
“老师,这是和您学习的第三年,希望您能长命百岁,往后还一直教导我们。”眼看中午看诊结束,学生们抓紧时间向马有度敬上了一杯“谢师茶”,因为这一天,也刚好是2016年马有度创建马派中医传承工作室的三周年,也是在这一天,马有度收下了他的第27位小徒弟。
每周在诊室上课 老中医还要教“医德”
27日,位于江北区的合道堂名医馆内,马有度的诊室是最热闹的。
从乐山赶过来看病的林阿姨坐在马有度的对面,两只手腕被两位穿着白大褂的中医一左一右轻握着把脉。握着左手的是47岁的黄学宽,虽然已经是重庆医科大学的教授,但每次来老师马有度这儿学习,他还是格外仔细,他把完脉,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细细记下脉象。
在学生们把脉以前,马有度已经给林阿姨把完了脉,看学生们也把了脉,马有度又轻声跟林阿姨说,“嘴张开,看看舌苔。”看完舌头,他才一条一条给林阿姨讲述自己通过看诊和林阿姨的口述后,分析的病情。
坐在一边的学生们偶尔会提出疑问,马有度就根据问题再详细询问林阿姨生活中的细则,然后解答学生和林阿姨的困惑。“你的失眠并不算严重,平时不要什么都焦心,看你女儿好孝顺,专门接你到重庆看病,别人想要孝敬的孩子都想不来!”马有度说完,一直锁着眉的林阿姨终于笑了,接过马有度递过来的药方出门抓药。
等到林阿姨出了门,马有度又对着学生们说,“行医抓药是一方面,还要给患者宽心,有时候,治的是心病。”
27日中午一点多钟,马有度的30位病人才看完。原本每周六马有度只有20个号,但每一次,只要有来看病的病人,马有度都无条件加号,每次看完诊,都会过了午饭时间点。
三年间,马有度每周六在合道堂中医馆这间小小诊室里的坐诊时间,就变成马有度的教学时间,每周六,马有度的二十多个分布在重庆各地的学生就会聚在这间小小的诊室里,通过旁观和参与马有度的看诊进行学习。
西医出身的小弟子 希望把中西医结合发扬光大
9月27日,除了一起庆贺马有度的马派中医传承工作室3周年,马有度还迎来一件喜事,他在这一天收了第27位弟子,52岁的胡春蓉虽然比马有度的很多学生年长,但还是成了47岁的黄学宽的“小师妹”。
虽然27日才正式拜了马有度为老师,但这并不是胡春蓉第一次旁观和学习马有度看诊,早在一年多以前,胡春蓉就在重庆中医学会的会议上见过马有度,随后又和马有度见过好几次面。
“马老师为人很谦和,而且很务实,我觉得跟他学能学到真东西。”胡春蓉是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负责人,学习西医出身,“这些年也一直在接触中医,但都没有非常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胡春蓉说,中医“治未病”在当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实际上,在西医中,也讲究疾病的预防,“但是中西医是不同的理论,我们中西医结合的工作者就要结合两方长处融会贯通。”和马有度的相遇,让胡春蓉找到了进一步学习中医理论的方向。
师母是助教 教学医也教做人
“无德不成医,德为医之首。”这句话,马有度每收一个学生都会给他们说一遍,在他日常的看诊中,也一直实践着这句话。
每周六,虽然马有度只会看不到30个病人,但对每个人都会细致询问生活的多个细节,而且总会想方设法给病人宽心,只要病人有疑问,无论花费多少时间,马有度总会解释直到病人明白。虽然已经82岁了,但不看完最后一个病人,马有度根本不会休息,每次看诊,都是从早上9点一直坐到下午1点左右,等到最后一个病人没有任何疑问,他才会下班。
除了医德,马有度在生活上也教了学生们不少东西,52岁的女学生何冠觉得,和马有度学医三年,除了医术,最让他震撼的还是马有度夫妻俩对于感情的执着,“虽然已经结婚60多年了,但马老师夫妻俩还是互相尊重,特别是师母,对老师的支持让人动容。”
见过马有度的人都知道,老伴儿徐亚华是马有度的“专属助理”。徐亚华退休后,只要身体允许,就会陪着马有度坐诊。马老开药时,徐亚华还能背出马有度常开的药方,叫号、对方子,很多事情,徐亚华都亲力亲为,帮着老伴儿打理。
徐亚华对于马有度事业的支持,让马有度的学生们特别羡慕,有学生问徐亚华值不值,徐亚华笑了笑,“我当初喜欢他就因为他人好,对人有善心,他做治病救人的事,我当然要支持。”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摄影 邹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