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大有可为 十九大代表杨大可带领父老乡亲奔小康
▲杨大可同无量村村民们在劳作间隙歇息。
▲杨大可在水果种植基地内给无花果剪枝。
▲杨大可同无量村村民们在给无花果树松土、除草。
▲杨大可在水果种植基地内运送肥料。
▲杨大可在无量山一小山坡上凝望远方。
▲杨大可和妻子杨永琼一起在厨房炒菜。
▲杨大可(左)向62岁的无量村村民甘承秀教授李子树种植技术和经验。
▲杨大可同正在放牛的无量村村民李寿平交谈。
▲杨大可同面食生产商洽谈果蔬面深加工项目。
▲杨大可(左二)和无量村村民们一起背运梨树苗。
▲杨大可向无量村村民们宣讲十九大精神。
在重庆三峡库区腹地的云阳县双土镇,有一座风景秀美的无量山。沿蜿蜒的山路行至海拔1200米左右的地方,可以看到一片布局精心、农作物品种多样的种植园区。无花果、猕猴桃、梨、李子等果树茂密生长,牛羊在田间觅食,乡亲们辛勤劳作……俨然一片世外桃源的图景。
1999年,土生土长于无量山的杨大可从四川大学毕业,顺利在成都找到工作。就在家人为他能在城里扎根感到高兴时,杨大可却做了一个让家人难以接受的决定——辞掉工作,带着女朋友回老家种植果树创业。
在杨大可记忆里,曾经的无量村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穷,人均年收入不到300元。杨大可家三辈人都在无量山种果树。
他说,回乡创业不是头脑一热,在读大学时,他就对果树相关产业十分热爱,看到成都的乡村旅游和农家乐发展得好,他早就动了把成都模式复制到云阳的念头。“当时老家特别贫困,如果能在大山里成功复制农家乐模式,就能带领父老乡亲走上致富路。”
回乡种地,杨大可遇到的最大阻碍是家人的不理解。他瞒着父母辞掉工作,说要回家过春节,春节过后却迟迟不走,让父母起了疑心,这才摊牌说出了真相。
“自己的父母好说服,最为难的是当时不知道如何向女朋友的父母说。”杨大可说,女朋友很支持他,瞒着家里跟他回了无量山,谎称两人在成都打工,一瞒就是一年多,直到女朋友家里装了有来电显示的电话,才瞒不下去。
“那是2002年,女朋友的父母来基地看我们,我刚把所有积蓄都投进梨园基地,正是最困难的时候。”杨大可回忆,无量山海拔高,冬天很冷,山上寒风刺骨,女朋友那时还不太适应,她的父母更是强烈反对,“但是他们看到了我们的种植规模,也看到了我们的雄心,最后也就理解了”。
获得了家人的理解,杨大可决定甩开膀子放手一搏,白天上山开荒除草,晚上抱着书本学习种植技术。一年后,梨园终于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到200亩,水果批发商排队上门收购。2005年,杨大可注册了无量山第一个品牌“大可牌”水晶梨,还创建了云阳县水晶梨专业合作社,号召乡亲们加入。
为了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致富,杨大可毫无保留地把种植技术教给了他们,以包成活、包技术、包回收的形式,与附近村民签订合作协议。到2017年,合作社有476户农民参与,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其中年收入超过十万的就有70多户,彻底改变了无量村贫穷的面貌。
如今,作为脱贫增收带头人,杨大可与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天生云阳”合作,借助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业”,助力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力。接下来,杨大可还将建设酒店、开展采摘农家乐等服务,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更多农户脱贫致富。
“我们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收获了金山银山。”杨大可说,”“十九大报告提出,脱贫攻坚要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杨大可说,这不仅为未来的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也坚定了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明浩、王全超、韩晔摄影报道
编辑: 赵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