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十八梯有个免费导游 自己手绘地图赠送给游客指路
▲夏铠东自己手绘十八梯片区的地图免费赠送给游客
重庆上半城繁华的解放碑商圈和下半城江边老城之间有一条陡陡的、弯弯的石板路,路上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息。大概在明朝,这里原本有口井,附近的居民都吃这口井里的水,水井距离居民的住处正好十八步石梯,因此这条街被称作十八梯。
提到老重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十八梯,掏耳朵的、卖针线的、卖烧饼的、打麻将的、听川剧的……十八梯是老重庆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自2010年重庆十八梯危旧房改造动迁工作启动,十八梯居民便陆续搬离这个他们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目前,在十八梯危旧房改造片区,95%以上的居民已经陆续搬离,大多地方已人去楼空,但依旧有一些人在最后的时间里毫无保留地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十八梯的眷恋。
一份免费的手绘地图
“你是我今年接待的第174批游客!”夏铠东热情地对来自河南的游客李芳说。事实上,夏铠东并非导游,而是十八梯的巡防队员。今年3月以来,他便给来十八梯参观的游客当起了免费导游。
40岁的夏铠东家住中兴路,去年12月31日,他正式成为十八梯巡防队的一员。在巡防途中,经常有游客询问“十八梯在哪里?”夏铠东说起刚任职时的情况,那时他只会热情地给游客指一指。“后来问路的人越来越多,指路的同时,随便讲讲这里的故事。”
“这条巷叫下回水沟,是老重庆曾经的一条排水沟,上面还有一条上回水沟。老重庆居民的生活污水就通过这个水沟排放到江里。”身着制服、戴着眼镜的夏铠东,绘声绘色地向李芳介绍。夏铠东喜欢穿制服,他说穿这身衣服容易取得游客的信任。
从十八梯到上回水沟,再到凤凰台、法国领事馆、厚慈街,他有专门的一条游览线路,这些故事都是他从一本关于老重庆的书中读到的。
夏铠东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个塑料袋,又从塑料袋中掏出一张印刷的安全须知,原来背面是一张手绘地图,图上简单勾勒出了十八梯、下回水沟、法国领事馆等街道地标。“这是我画的十八梯地图,送给你,方便你游览。”夏铠东把地图交给李芳。
一瓶随身携带的风油精
沿轿铺巷走大约100米,右手边有栋5层楼房,有一位夏婆婆独自住在这里。木质的大门上有个不到1米5高、1米宽的小门。院落里摆满了砖头,长满了杂草。
夏婆婆今年快70岁了,姊妹6个,她排行老三。房子大约20平米,两间卧室,曾经她们全家都挤在这里。房屋拆迁后,这里就停水停电了,老人自己用泥巴做了简易灶台烧水做饭,晚上点蜡烛。她说“这栋楼现在就我一个人。”夏婆婆指着院子的墙脚说:“以前家里人太多,如果有亲戚过来,就在那旮旮搭个棚睡。”
七十年代这栋楼居住了7户居民,每家都有五六个孩子。夏婆婆最高兴的就是,过年每家都煮点汤圆,你吃我家的,我吃你家的,比比谁家做得好吃。
如今房子已经没有曾经的热闹景象,最多的就是蚊子。稍作停留,身上就会被叮好几个大包。夏铠东从裤子口袋里拿出一瓶风油精给游客。“这儿潮湿,蚊子很多,担心游客被咬,我出来巡防,身上都会带上一瓶风油精。”夏铠东说。
一张寄托情感的明信片
夏铠东有一本册子,里面记录了接待游客的批次,以及游客简单的信息,来自哪里,做什么的。有些还附上了夏铠东与游客的合影、外地游客寄给他的明信片。
重庆晚报记者注意到,每一批游客的后面都有一个备注,是否送出明信片。“有时候我会给游客送明信片,然后在册子上做记录。”夏铠东说,他工资不高只有一千多,每次买明信片都是一次性批发很多,这样会便宜些,他都会挑选那些重庆老城的明信片。
“明信片寄托了一份感情,我觉得人与人之间从陌生到熟悉,就是一份情谊。我给游客讲解,一方面我自己从中得到了快乐和成就感,另一方面我也结识到了很多朋友。”
夏铠东翻开册子,其中一张合影是他和几个年轻大学生。“这几个大学生来自不同大学,在给他们讲解的过程中我们成为了朋友,他们离开重庆前还请我去南山吃了泉水鸡。我们互留了QQ,上个月其中一个男孩子去美国留学了,还在QQ上告诉我,最近这段时间会联系不上他。
他说 地道重庆老味道 就该让大家知道
每天早上七点,老谭便从七星岗出门,来到十八梯开始摆摊,做针灸用的器具、拔火罐用的罐子,药品总要一一摆放整齐,二十年来,几乎每天如此,老谭经常在这里遇到接待游客的夏铠东。
“有时候我们会开几句玩笑,喊他‘导游又来讲解了,他会害羞地笑笑。”老谭说,给外地人讲讲老重庆的生活故事,这些才是我们重庆地地道道的老味道。
老谭走向巷子深处,轻轻推开门,一股中药味袭来。木门旁边,理发店三字依然清晰可见,屋内光线昏暗,面积不足10平方米,一面镜子蒙上了一层灰,占据了一面墙。“这里以前是一家理发店,现在老板搬走了,我就临时借来放东西。”老谭说道。
老谭是四川广安人,1996年便开始在十八梯一带摆摊,有时在十八梯阶梯旁边,有时在厚慈街,有时又在守备街,二十年来兜兜转转都没有离开过十八梯。“九十年代,十八梯的人很多,生意从来不愁,直到去年搬迁,人都络绎不绝。”老谭一边抽烟,一边回忆当时的盛景。
重庆晚报记者 吴娟 陈林 见习记者 苏杰德 实习生 许美延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