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深阅读丨诗书名当世 教化泽千秋 彭水民众清明祭拜黄庭坚
黄氏宗亲会会长黄大福展示载有黄庭坚内容的一本黄氏家谱。
昨日上午,雨后初晴,50多位重庆文保志愿者、当地村民以及其他社会代表,齐聚彭水县郁山镇玉屏山罗汉坡,隆重举行清明祭拜先贤黄庭坚公益活动。
开栏语
北宋诗书大家黄庭坚曾因贬谪居彭水三年,教化民众,开尚学风气之先。
为此彭水民众在其身后建“衣冠冢”,怀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自古以来,重庆就是山清水秀的美丽之地。几千年来,巴渝大地上不但有大量英雄豪杰涌现,更有大量历史文化名人驻足停留。在2000多年的漫长时空中,他们中许多人在大山大水的巴渝大地上,留下大量珍贵的文学著作和诗词歌赋,更留下了众多文化遗迹和动人的传说故事。
从今天开始,上游新闻·重庆晨报将陆续推出“历史文化名人在重庆”系列报道,希望通过走访文化遗迹,讲述文化故事,从而展现历史时空中,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在巴渝大地的精彩生活片段。
“全体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昨日上午,雨后初晴,50多位重庆文保志愿者、当地村民以及其他社会代表,齐聚彭水县郁山镇玉屏山罗汉坡,隆重举行清明祭拜先贤公益活动。
在众人面前,摆满了明黄色的菊花和燃烧的红烛,一块灰色的墓碑上写着“宋史官黄文节公之墓”。旁边,一块小碑石上写明:“黄庭坚衣冠冢”。
牵头举行祭拜仪式的彭水县作协副主席高仲说,作为北宋年间著名的史官、诗人和书法家,黄庭坚因仕途不顺,曾来到彭水郁山生活三年,他在此不仅留下大量的书法和诗词作品,更留下多处文化遗迹,并延续至今。重庆文保志愿者苏兵说,文保志愿者希望通过每年清明的祭拜,让世人记住黄庭坚对彭水文化的巨大贡献。
修史被贬
黄庭坚彭水留千古名句
彭水古时因盐而兴,富甲一方。彭水因此在历朝历代成为渝、黔、湘、鄂接合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央政权对西南边陲中部约30万平方公里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统治的大本营,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
因地处当朝边境,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又物阜民丰的彭水,也频频成为朝廷流放犯事王公重臣之地。唐太子李承乾、唐朝开国宰辅长孙无忌等,均曾因被流放而与彭水结缘。
唐后,彭水迎来了因“修实录不实”而被流放的黄庭坚。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江西修水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北宋史官,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1095年正月,49岁的黄庭坚被贬谪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遣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据《彭水县志》记载,当年黄庭坚初到彭水,被贬之后俸禄极少,寓居在开元寺怡思堂,生活一度陷入困苦。
见此,开元寺主持圣与和尚给了他两块空地,还帮助他向农户募得两个园圃,开园种菜,让他得以自给自足。黄庭坚感怀在心,随后他在《竹枝词》中写下了“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的千古名句。
在彭水县郁山镇上,重庆晨报记者看到,今天的开元寺只余断壁残垣。
自称涪翁
他与当地民众亲如一家
虽然遭遇贬谪心情郁闷,黄庭坚却随遇而安,在开元寺旁乌江之滨建摩围阁,广培竹子,与妻儿同住,还添了小儿子“小牛”。
他“买地畦菜,开轩艺竹,水滨林下”,不仅将大儿子入籍黔州,还准备让小儿子长大后在黔州应举为乡人。自此,他自称为“涪翁”“摩围阁老人”。
寓居彭水时,黄庭坚“闲居不欲与公家相关”,却与当地和尚、居民一起凿井而饮,亲如家人。他对当时黔州的物产颇为熟知,在给亲朋的书信中记述的就有30余种之多。他对茶叶“都濡”“月兔”和水果“余甘”赞赏有加,作《苦竹赋》及《跋》,对外介绍黔州特产。
授课讲学
他在彭水播种文化教育
黄庭坚钟爱彭水的惠酒、芦酒,称赞“惠酒殊佳”。他甚至亲自制作研膏茶。
他与人一道在乌江南渡沱东岸修建绿阴轩,题写轩名,供文人临江吟诗作对、市民歇息聚会。
如今,在彭水县委办公楼旁边,“绿阴轩”已在旧址复建。
高仲介绍,“黄庭坚作为当时朝廷的高级官员,到彭水之后,通过讲学,启蒙了彭水地方文化,成了当地教育的启蒙者和播种人。”在黄庭坚所书的《答李林书》中曾记述,但凡有门生执经来咨询,黄庭坚便又“尚习未改”,讲学不倦。
彭水县郁山镇人大副主席宁环兵说,彭水郁山镇的万卷堂,便是黄庭坚昔日授课之所,让尚且荒蛮的黔州进入了世人的视野。万卷堂后改名丹泉书院,秉其遗风,治学严谨,人才辈出,成为彭水县三大书院之一。受益于黄庭坚的启蒙和讲学,彭水的教育后来发生飞跃。《彭水县志》记载,黄庭坚离开60年后,黔州出了第一个进士,南宋时期又先后有4人中进士。
随着时代变迁,后来丹泉书院毁掉,但精神仍在。彭水农旅商会会长杨小峰介绍,为继承和发扬黄庭坚的文脉,2014年,由农旅商会牵头,在郁山镇重新成立了丹泉书院,吸引了40多位书画爱好者加入,每年进行诗书画创作。
谪居三年,黄庭坚写下了《木兰花令》《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等40余首诗词名篇,涉及当时黔州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生态环境、宗教文化等内容。
作为书法大家,黄庭坚在彭水的创作更臻化境,在《跋自作“草”后》中,他说:“余寓居开元寺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神助”。
据说著名的《砥柱铭》书法作品就是在怡思堂完成的,如今留下洗墨池遗迹,以供后人瞻仰。2012年,黄庭坚在郁山创作的《砥柱铭》书法真迹,在北京拍卖出4.369亿的天价。而郁山苗家刺绣巧妇吴传容,用一年多时间,按原作一比一的比例绣出18米长卷《砥柱铭》的刺绣作品,将黄庭坚的这幅书法作品重新展现出来。
广西去世
民众念其恩泽建衣冠冢
公元1105年,黄庭坚在广西逝世,讣闻传到黔州,县城和郁山黎民无不悲痛,搜寻他在彭水时的旧衣物数件,用棺木收敛,在中井河北岸玉屏山麓建衣冠冢。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冬月,郁山巡检许承之以砖封旧冢,重立石碑名“宋史官黄文节公之墓”。
1983年3月,彭水自治县人民政府将衣冠冢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黄氏宗亲会会长黄大福拿出一本黄氏家谱,上面可见在彭水的黄氏家族来自江西吉安,在洪武二年入川,落户于彭水县大坪龙凤村,其中第84代祖先就是黄庭坚。黄大福介绍,目前在彭水的黄氏族人已超10万人。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范永松 摄影 李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