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下浩老街 离繁华只有几步路

26.07.2015  08:31

老街风情,远处是觉林寺。

老街的生活很悠闲。

敖溦在向记者描述她的愿景。

20世纪初的觉林寺。

20世纪50年代的银行营业部旧址。

今天拆迁队进了村,开始登记。我忐忑不安地呆在屋里,我想和我的乡愁多处一会儿。周围安静如常,及中午,开门探。邻居阿姨笑着对我说:妹儿,拆不到我们这儿,这边这一片都不拆,说是要保留古镇,房屋加固!我心头那块荡了两天的石头终于歇了。看来约好的乡愁还能继续……”发出这条微博的敖溦,租住在南岸区下浩董家桥47号,她在这条老街上开了一间茶室。最近,因为一则拆迁传言,她的内心经历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忐忑。

下浩老街,曾是连接龙门浩码头和上新街的必经之地,百年前就十分繁华。而如今,这里离繁华的南滨路只有几步路,是一片遗世而独立的市井天地。

重庆晨报记者 李炼 摄影报道

我从轻轨6号线上新街站出来(目前的上新街站是出站最不纠结的轻轨站,因为只开通了1个出口),就接到了敖溦的电话,她在电话那头替我指路:“穿过右手边的马路,沿着施工围墙往东水门大桥走,你会见到一个不起眼的缺口,进入缺口往下走,下完坡看到一个葡萄架,穿过葡萄架再往前走几步,就到了。

门开着,却没有人。敲了敲开着的门,又叫了几声“有人吗”,还是没有回应。于是我在老街上转悠了一圈,拍了些晨光中的街景。再回去时,身材娇小的女主人已坐在了窗前。敖溦说,她刚才在房顶上给花草浇水,所以没有听见我叫门。“不过老街上民风淳朴,日不闭户是常态。

敖溦说,她特别喜欢重庆的老街老巷,曾经开了一个名叫“我爱南岸”的主题博客,领着读者寻访南岸的老街区、老建筑以及背后的故事。从2013年开始,她又和朋友一起,拍摄了一组名为《南岸有尘地》的系列微纪录片,记录了南岸区的30多栋老建筑及部分老街区。在此过程中,敖溦自己对南岸的老街巷愈发迷恋。于是索性搬到了老街上,当一回老街居民。

在敖溦看来,下浩老街是重庆主城中,既原汁原味保留了20世纪中叶为主的建筑特色与生活细节的老街区,又是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用重庆民间的话说,就叫出脚方便——网上一个拍敖溦和她茶室的视频,名字就叫《一个离繁华只有几步路的地方》。

敖溦开的茶室,名叫冻绿房。她说,开茶室是给自己的一个幌子,其实就是想在老街上生活,即便茶室一直生意清淡,她也不太在意。好在老街的生活成本偏低——不仅仅是生活必需品物美价廉,还有好多可以不花一分钱就能够得到的装饰品,比如一截可以做凳子的原木,再比如老旧的木花窗,还有那些浇一点水就能长得蓬蓬勃勃的植物:虎耳草、五匹风、仙人掌、鱼仔兰以及叶片硕大的滴水观音。

说到冻绿房这个怪怪的名字,敖溦指着墙上一个印有“冻绿房·3”的老门牌说,其实南岸真有冻绿房这个地名,不过在玄坛庙那边,“我偶然捡到这个门牌,一查资料,才知道冻绿房就是染房的意思(冻绿是种植物,在古代作为天然的绿色染料用作染布。明清时期,中国所产的冻绿已闻名国外,被称为中国绿),我就是那种给二两颜色就要开染房的人啊,所以就把它用作了茶室的名字。

老街坊

冻绿房所在的董家桥一带,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民居的窗户开得特别低,室内的地面也比室外要低50厘米左右。住在34号的黄大爷说,原来这里是一条小溪,后来水脏了,就用水泥板子把溪沟盖起来了,所以现在的路比居民的门口还高。“唉,想当年,从涂山清水溪流下来的水,就是从我们门前流到长江里头去的。

董家桥只是下浩老街的一部分,整个下浩老街还包括下浩正街、觉林寺、米市街、望耳楼、葡萄院等小街。据说,这一地区在清乾隆时期就已经形成街市。这条街连接长江,解放前,龙门浩老码头是重庆一个客货两用码头,从码头去上新街,下浩正街和董家桥是必经之路,再加上巴渝名刹觉林寺也在此地,百年前的下浩一带十分热闹。

如今,漫步在不通汽车的小街上,到处都能够看到昔日生活的印记。在这里,各种建筑形态杂错互交,形成了一种中西融合、贫富共处却又自然和谐的文化氛围。单说房屋的建筑,既有典型的巴渝山地吊脚楼,也有充满巴洛克风格的欧式小洋楼;既有像搭积木一般的捆绑式简易楼房,也有重门深锁的深宅大院;既有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整齐的砖木结构民居,也有七八十年代修建的红砖楼房。

在董家桥一带,最气派的老建筑要数21号和42号两个重门深锁的大院了。据说,21号是重庆开埠时期法国永兴洋行高级职员的公寓,虽然近年经过重新修葺,但还是能够感受到当年的气派;42号曾经的主人,是解放前在这一带开过猪鬃厂以及商行的熊志诚。如今,他的第5个儿子还住在与小院一墙之隔的一套土木结构的民居里,大家都叫他熊老五。

老五1949年出生在42号院子里,今年66岁了,退休在家,最大的爱好就是弹钢琴或与老街坊打麻将。“你可以搬到环境更好的小区去,但几十年的老街坊不可能跟你一起搬过去;你有钱可以买更好的房子,但买不到街坊邻居的亲情。”老五说,在这里住惯了,也没觉得有什么不方便,“老街上什么东西都买得到。

告别老五,我又在老街上转了一圈,确实如他所说。虽说老街大多数老屋都人去楼空,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然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小酒馆、理发店、诊所、药房、裁缝铺、油蜡铺、杂货铺以及卖彩票的小店一应俱全,菜市场上卖菜的、卖水果的,卖卤菜的,卖鸡鸭鱼肉的应有尽有,俨然一片遗世而独立的市井天地。

觉林寺

住在觉林寺29号的张金海,也与熊老五有同样的想法。张金海与熊老五同岁,退休以后喜欢做木工,在自家门前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搭了一个简易的工作台。张金海说,要是搬进了楼房,哪里有这么方便。

觉林寺是下浩片区东南方向的一条老街,它的尽头就是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的觉林寺。我曾见过一些20世纪初拍摄的觉林寺老照片,巍峨的山门和高高的报恩塔显得特别气派。如今,山门还在,只是门上两层檐的门楼早已不见踪影。今年86岁的简婆婆说,原来门口还有石刻的“哼哈二将”,“小娃儿些一天到黑在高头爬起耍。

寺在龙门山之麓……其前为春秋阁,入门为夫子殿,皆以崇关圣也。中为三世佛环堂,为十八应真;西为观音阁;再西为讲堂,为客座,为鱼池,为文石,为佳卉;后为环桥,为塔院;东为僧房,为挂室,为福为厨。其庑为斋。廊外为左右亭,为荷沼。背为阴森竹,为崇冈,为环枝树,为曲流,为松阿。山如环窝,而寺适在其中……”清乾隆年间川东兵备道沈青任,曾在《渝州觉林寺碑记》对觉林寺有过详细描写。

如今,觉林寺的山门已被一道灰墙封死,在当地居民的指引下,我沿着一条曲折的小路爬上大公路(涂山路),再向弹子石方向走了差不多两百米,才来到了报恩塔下,但依然是重门深锁,不得入内。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