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教育重素质 让素质教育全面“幸福花开”

02.09.2015  10:43

   核心提示

  学校的教育,理应是丰富多彩的,既要让孩子获得人类发展中积淀的宝贵财富——知识,更应让他们在体育中强健体魄,学会坚韧与拼搏,在艺术中接受美的熏陶,享受一种自由崇高的精神状态。

  无疑南岸区的孩子们是幸福的。大兴场小学的孩子们人人都能挥着羽毛球拍来几个漂亮的接球;文峰小学的孩子们享受着彩泥塑造的奇妙世界;川益小学的孩子们沉醉在葫芦丝的美妙音符中……无论城市中心的大型学校,还是偏远地区的普通中小学,素质教育所带来的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体育、艺术的魅力,从中获得快乐,提升自信,学会友爱。

  尊重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南岸一直在路上,践行着“书香南岸·幸福教育”的真谛,守望素质教育的“幸福花开”。

   1、重普及 造氛围

  校校有特色 人人有特长

  大课间变大舞台 体艺特色样样有

  人人会一门乐器,是南岸区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

  你能想象千名学生课间齐声吹奏葫芦丝吗?大课间时分,走进南岸区川益小学,悠扬的曲调、动听的旋律在校园上空回响。近千名小乐手们跟随音乐节奏身姿微摇,表情很是投入,甚至住在学校周边小区的居民也被吸引,站在阳台听孩子们吹奏。

  葫芦丝吹奏是学校的艺术特色项目,为了更好地营造学习氛围,推广普及学习葫芦丝,学校将其引入大课间。人人会吹葫芦丝已成为川益小学的一道独特“景观”。“除了每周轮换的固定曲目外,孩子们还可以根据兴趣‘点歌’。”川益小学校长唐敬平介绍。《最炫民族风》、《小苹果》等流行曲目“葫芦丝版”都曾响彻校园,学生对学习葫芦丝的兴趣大增。

  周黎是学校三年级的学生,曾经一度对吹奏葫芦丝“没感觉”的他,现在课间都忍不住吹两曲。音乐老师夏丽介绍,他原来可不是这样,为了不学习经常借口把葫芦丝“”在家。在老师的耐心开导下,他开始参加大课间的集体吹奏,终于在浓厚的氛围中喜欢上葫芦丝。

  在南岸区,把学校艺术特色项目纳入大课间,川益小学并不是个例。同样,江南小学、黄桷垭小学、辅仁中学的校园足球、啦啦操,天台岗小学、大佛段小学的篮球,弹子石小学的乒乓球、大兴场小学的羽毛球等体育项目,以及迎龙小学的连箫、进修学院附小的腰鼓等传统项目也在大课间开展得风生水起。

  早在“十五”期间,南岸区就下发了《关于改革中小学课间操、开展大课间活动的通知》。

  2014年9月,南岸区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各校制定分别适合晴天和雨天的两套大课间方案,特别提出将学校特色项目和校园啦啦操纳入大课间活动。

  把学校特色项目纳入大课间,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氛围,通过长期坚持,也为学生提供了积少成多的交流、沟通机会,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一门体育、艺术特长,也加强了学校特色项目的普及。

   玩中学学中玩 校本课程有声有色

  孙强是获得亚足联B级教练资格的足球教练,目前担任黄桷垭小学的校园足球训练教练。与其他教练不同的是,他除了训练校园足球队外,还要上体育课——黄桷垭小学每周4节体育课中,有一节是专门的足球课。

  在这节足球课上,孙强会教给孩子们基本的足球训练动作,带着他们“”球。“我会在课程中加入适合学生年龄段的足球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孙强说。黄桷垭小学校长徐勇表示,学校之所以会把校园足球排进每周的体育课,是希望培养更多孩子对足球的兴趣、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中感受快乐,增强体质。

  同样,江南小学也把足球作为体育课的必修课程,纳入“硅步课程”。学校三至六年级,每班每周开设一节足球课,几年下来学生足球课不少于128节,帮助学生掌握运球、传球、颠球等基本技能。辅仁中学的选修课中,足球作为大类,也受到众多学生青睐。

  体艺特色项目进课堂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区教委还鼓励各类美术教育资源进入学校参与教学工作。目前,各校根据自身情况,开发了彩墨画、版画、陶艺、乡土画、材料美术等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兴趣。

  无论体育还是艺术,目前,南岸区各中小学已形成了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局面。在南岸区看来,在中小学阶段,体育、艺术特色项目的开展不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成为“专家”,未来走上职业化道路,而是通过兴趣引导,激发他们在体育艺术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在体育精神和艺术熏陶中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找到更多支点。

   2、重均衡 搭平台

  打通素质教育“最后一公里

  “零基础”也有大作为 农村娃捧回一等奖

  在南岸区每年的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上,都会涌现出特别优秀的农村学校队伍获得舞蹈、合唱等一等奖。这些学校的孩子在艺术修养上可以说是“零基础”,就是这样“原生态”的队伍,却屡屡获得评委专家一致好评。

  大佛段小学地处弹子石片区的城乡结合部,学生多为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家长很少有意识对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培养,因此,教育的重担就落在了学校。

  “我们提前3个月就要开始准备。”学校有20多年教龄的音乐教师邹崇政介绍。为了节约经费,学校仅有的两位音乐老师自己去买布,自己设计,拿到外面请人做演出服。中午、下午放学,两位老师基本不休息,锲而不舍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我们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每一个发音都要校准,每一个动作都要仔细纠正。”具有专业背景的音乐老师徐真说。

  没有强大的“外援”,两位老师“一老一少”,丰富的经验结合专业音乐知识,完全“自己动手”,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为他们“量身打造”舞蹈、合唱节目。最终,孩子们的质朴和纯真打动了评委,《幸福流动娃》、《小水滴,别哭泣》、《阿佤》、《我的冠军梦》等舞蹈、合唱节目,为他们捧回一个又一个奖项。

  同样,文峰小学位于老厂片区,学校各方面环境不及城市中心学校。在2015年南岸区中小学艺术节获得一等奖的舞蹈《彩泥乐》,灵感正是源自学校校本课程《百变彩泥》。

  “我被孩子们制作彩泥过程中所展现的快乐和认真感染,编排了这个舞蹈作品。”舞蹈编排老师金志逆说。值得一提的是,金志逆并不是学校专门的音乐教师,而是一位语文教师。因为有舞蹈的爱好和特长,她便担任了舞蹈编排工作。

  美术老师刘雨婷发现彩泥简单易得,色彩丰富,非常适合学校的学生,便开发了校本课程《百变彩泥》。2014年文峰小学共有8幅彩泥作品送展参加南岸区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其中获得泥塑组2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

  在南岸区各级各类比赛中,无论哪个类别的评选都不“以貌取人”。今年文峰小学获奖的舞蹈节目《彩泥乐》没有华丽的服饰、高超的技巧,有的是孩子们最质朴的情感和最生动的演绎,评委们称赞其“还原孩子最真实的校园生活”。孩子们能够从中找到自信、获得快乐,对人生充满希望,也让南岸区素质教育的“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各级赛事搭舞台 推广选拔聚人才

  要说南岸区极其重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一点都不夸张,每年的全区艺术节,南岸区都有30万元的经费保障,作品评选特别注重公开、公平、公正。“我们的评选不分片区,都是全区拉通,并且设立了回避机制,做到校校平等。”南岸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

  以美术作品类竞赛为例。全区按照“3+N”的模式组织美术作品类竞赛。采用作品初评、现场决赛的形式,既创造了公平公正的环境,也让学生的能力通过现场创作比赛与专家点评指导得到极大的提升。

  每年除了传统的艺术节,南岸区还组织开展各个项目的竞赛展示活动。针对美术学科的特点,南岸区教委每年组织不少于3次的区级美术比赛,包括“墨语书香”南岸区师生书画作品系列展等,还把展示阵地搬进社区、广场和商场。

  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优生的发展。南岸区美术考生高考质量监控体系显示,每年参加高考考生约350人,上线率始终保持在80%左右的较高水平。在今年的高考美术专业考试中,辅仁中学学生本科升学率更是达到了95.6%。

  另一方面,南岸区还建立了完善的体育传统项目竞赛体系,包括中小学生田径、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足球、篮球、高中校园足球联赛、健美操、跳绳和踢毽等10项区级传统性体育比赛在内,每年参赛的学生达到4000余人次。

  “我们明确规定,各校每年参加区级体育竞赛小型学校不少于2项,大型学校不少于4项。”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14年举办的校园啦啦操比赛中,除个别小型学校外,共有58支代表队参赛,参赛率达91%。

  南岸区还将目光放眼区外,积极参加重庆市各类体育竞赛活动。通过体教结合、资源引进、项目规划等多种形式,指导和促进学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目前田径、游泳、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足球、国际象棋等项目已在全市确立了较为领先的优势,一大批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得到了专业系统的训练,通过特长的提高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重通道 建网络

  特色发展不断链 学生发展有后劲

  为学生打造完整学习周期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体育、艺术项目的学习完全依赖学校,有的项目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坚持学习。如果遇到该学习阶段结束,也就意味着特长学习的终结,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岸区在优势体艺项目发展突出学校的对口小学或初中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特长网络,让学生能够拥有9-12年的学习周期,较好地掌握一门体育或艺术特长项目。

  走进茶园新城中学的“陶陶公社”,如同畅游学生想象力的奇妙世界:各种形状的鱼,有的背上长着波浪形的鱼鳍,有的涂着红色的嘴唇,有的嘴里还含着宝石……这些都是学生们在陶艺课上亲手制作的作品。

  经过多年发展,陶艺已成为茶园新城中学美术特色的主打项目之一。学校不仅有专门的陶艺教室,配备了专职教师,还购置了各色釉彩、数台拉胚机和烧制炉。陶艺课程开进了每周的美术课,“陶陶公社”也成为学校志趣课程(选修课)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刚进校的初一新生是否能够掌握陶艺这门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好陶艺,丰富想象力,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审美趣味,茶园新城中学的对口接收小学长生桥小学也在本校的乡土美术特色课程中开设了陶艺课程。为此,南岸区教委还投入20万元经费为其购置相应设备,以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

  天台岗小学的管乐队远近闻名,曾获国际国内奖项无数。管乐器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器乐吹奏,其对口升学初中珊瑚中学也在不久前开设了管乐班,南岸区教委也在经费、师资等软硬件上予以倾斜,保障学生顺利学习。

  此外,辅仁中学作为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校园足球强劲力量,小学阶段如何培养更多优质生源一直是学校思考的问题。随着近年来校园足球的兴起,学校把珊瑚浦辉实验小学作为校园足球培训的基地学校,不仅为其提供专业的训练指导,还提供了优秀学生升学“直通车”,为其在中学阶段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建立校际教研网络 补齐体艺师资短板

  与普通学科不一样的是,体艺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章法可循。因此,学生在不同阶段学校学习的内容是否能够衔接关系着“网络”的通畅,这就需要不同层级的学校之间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为此,南岸区打破了校与校之间的局限,在素质教育体艺特色网络中打通师资资源平台,开展片区教研,让校与校之间能够资源共享,有效衔接。

  小学学习了哪些基础,中学会学习什么样的内容,当前的教育体育、艺术教育有什么困惑……这些内容都会在南岸区建立的体艺教师教研网络中开展。同时,南岸区还积极开展了分组分类的教师集中创作、艺术小沙龙等形式的专题教研活动,增加了教师们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凝聚力和创造力。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体艺教育工作室,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南岸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美术为例,南岸区将建立国画、西画、陶艺、版画、电脑美术等六大类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将安排高校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区内每名美术老师必须参加其中一个工作室的教研组,定期开展活动,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文/何霜 余麗柃 图片由南岸区教委提供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