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区把贫困村作为考察任用年轻干部的“前沿阵地”
这是一次选人用人公信度的“大考”:时逢换届年,南川区将干部提拔任用与脱贫攻坚进程结合起来,通过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扶贫成效、百姓评说定升降,将扶贫“主战场”打造成为优秀年轻干部的“练兵场”,彰显“公开、公正、透明”原则。
进村赶考 40名年轻干部奔赴基层
一年前,在南川区政府办任职的刘芯朴经过几轮筛选,成为了水江镇山水村的“第一书记”,完成了从政府机关到田间地头的身份转换。和他一同到基层任职的,还有39名年轻干部。
结合扶贫攻坚和干部调整实际,南川有意将扶贫“主战场”,打造成为优秀年轻干部的“练兵场”,既助推脱贫攻坚,又锤炼、考察干部,作为提拔任用之参考。
南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向贫困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是锻炼干部的机会。脱贫攻坚是南川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让年轻干部到一线参与脱贫全过程,可以提高其政策水平和实战能力,为在更高平台上施展拳脚打基础。
去年6月下旬,南川向各级各部门下发通知,要求他们选派45周岁以下、日常表现优秀、具有培养潜力的精兵强将奔赴一线。经过单位推荐、综合比选等程序,该区从90名推荐人选中择优确定了40名“第一书记”,其中区级部门38名、街道2名,平均年龄37.35岁。
7月中旬,40名年轻干部全部进村到岗,开始了崭新的征程。
战场“锤炼”
“第一书记”展露拳脚
对这些年轻人,南川倾注了不少心血,从岗前动员到强化培训再到动态监督,全方位考察年轻干部。
“第一书记”进村入驻之前,所有人进行了5天培训,主要围绕“三农”政策、基层村社基本工作方法、产业项目引进及发展、扶贫资金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学习。
驻村工作期间,又陆续开展了6期扶贫攻坚业务工作培训会,邀请了市扶贫办、市旅游局等相关负责人讲解,帮助“第一书记”掌握相关政策、理清脱贫摘帽思路、提升解决实际困难能力。
区“两办”督查室还会同扶贫办组成专项督查组,随机抽查、明查暗访,让他们时刻绷紧脱贫攻坚这根弦。
有了区委、区政府的坚强后盾,“第一书记”们在新的岗位上克服困难、大展拳脚。
南川区委办综合科科长陈俊进驻的是河图镇长坪村。村里基础设施欠账多、产业基础差,特别是四、五、六这3个社,没有一条硬化路,200多名村民出行只能靠走,生产物资、粮食买卖全靠肩挑背扛。摸清“病根”后,陈俊四处“化缘”,相关部门也慷慨解囊。仅仅半年,长坪村争取、整合各项资金2000余万元,如今,凡是20人以上的人口聚居区,都有一条硬化路,村民出行彻底告别拼脚力时代。
从区老干局到神童镇富民村任“第一书记”的钱朝兵,则通过手绘“扶贫地图”,掌握了村里53户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和愿望诉求,并以此规划了“1+3”脱贫产业,包括香菇、青菜头、土鸡养殖等,仅一年时间,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不足2300元增长到5000元以上,实现翻番。
论功定位
公正透明赢得人心
有为才有位。去年,南川20个贫困村销号,6543户贫困户、21379名贫困人口越线,“第一书记”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适逢换届,17名“第一书记”于今年上半年得到了提拔任用。
重能力,更重实绩;重干事,更重谋事;重显绩,更重潜能。南川区委组织部相关人士透露,对这批干部的考核异常严格:每个月,区里都会组织督查组对其工作进行明察暗访,不但要看工作成效,还要看其处置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有效,看老百姓以及基层干部对其评价如何,对他们进行全方位考核。
在“放大镜”下面,优缺点都一览无余。譬如说,有的人怕吃苦,有畏难情绪,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几次没成果便轻言放弃;有的位置没摆正,带着“衙门”作风,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还有的处理问题过于理想化、程式化,不切合农村当地风俗习惯,变通能力不足……这些都被组织部记录在案。
真金不怕火炼。部分年轻干部迅速适应了新环境,脱颖而出,得到提拔任用。该人士坦言,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在贫困村这个“主战场”进行比拼,这批干部显示出了干事谋事的能力和潜力,也有实实在在的成绩,“论功定位,大家都心服口服”。
有褒也有贬。今年5月,南川出台相应政策,对不适应扶贫工作和“第一书记”岗位的年轻干部进行了召回与替换,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各方交口称赞。
年轻干部也自觉受益匪浅。在大有镇指拇村任“第一书记”的唐存义告诉记者,以前觉得农村工作不难,但实际体验后才知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含义,“现在,真正学会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看问题了,认识有了全方位转变。”
“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也将继续把它作为历练干部的‘练兵场’,让千里马在阳光下竞赛,用公正透明来赢得人心。”南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