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博物馆24小时不打烊 还是露天存列
从乡下进城务工,在李家沱林荫社区做清洁工的张天伦没想到,因为拾金不昧,他的事迹竟成为一家博物馆的展出内容之一。一个普通饭盒、一本旧笔记本,包括张天伦当年捡到的那个旧挎包……11月22日,由重庆市巴南区委宣传部策划实施的“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博物馆”在李家沱街道西流沱小镇新鲜开馆。带着温度和故事的“巴南好人”的物件陈列其中。
据了解,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为更好地开展先进典型教育,巴南区以能够呈现先进典型品格的相关物件为载体,以24小时不打烊的露天存列方式,将先进典型的物件及故事鲜活呈现百姓身边。同时,百姓博物馆存列选址是普通社区街头巷尾,解决了传统博物馆因开放时间固定、场所集中且少,在时空上与群众存在距离感的缺陷。
“失主一定非常着急,我要等到他回来”
11月22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在现场场看到,市民们纷纷在一个个透明柜子旁边驻足停留,很多人都拿出手机对着柜子拍照和扫码。
走近一看,这些透明柜子中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生活物件:记账单、丝巾、挎包……展品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很多故事。立柜正面贴着照片,市民故事的文字介绍及二维码,只需对着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以在手机上阅读更详细全面的故事。
这,就是特别的“百姓博物馆”了。
“从来没想过我会成为一个博物馆展出内容的主角。”李家沱林荫社区的清洁工张天伦兴奋而羞涩地站在自己的展位前,这是他第一次来西流沱小镇。
玻璃柜中是一个旧挎包。2019年9月一天,张天伦在平日的工作路段附近捡到一个破旧的挎包,内有1639元的现金,张天伦看到挎包比较破旧,推测失主是个并不富裕的人,于是在原地等了三天等到失主——一位卖糖葫芦的老人。再次讲述这件事,张天伦说:“当时捡到这些钱完全没想过要据为己有,失主一定非常着急,我要等到他回来。”
能作为模范事件展出,张天伦非常开心和自豪:“希望自己能带来一些好的影响,希望人们都能拾金不昧,在生活中做个诚实善良的人。”
帮助别人是非常快乐的事
“物件”与“物见”同音,也彰显了百姓博物馆的主题“物见文明”。有时一张笔记本中撕下的记账单背后也承载着动人的故事。
李先池是居住在李家沱街道合建村的一名党员,一直以来,她总是尽己所能帮助身边需要关心的人,为他们排忧解难。附近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李先池都非常熟悉。住她对面88岁的王大爷,长期一个人居住,又有多年的身体疾病,生活十分困难。李先池见状空闲时间就去陪老人聊聊天、帮他买菜做饭,收拾房间也是常事。
邻居余晓凤天生智残,和年迈的母亲一起依靠几百元的低保金维持基本生活。母亲是残疾人,行动不便,她又无法照顾自己的生活,李先池主动当起她们家的小管家。不仅帮忙管理好她家的低保存折、房产证等重要物品,买菜、交电费等大小事她都操着心。为了避免出错,李先池将每一笔账都用小本子记载下来。
前来参观的茶花社区党员赵娟向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感慨道:“每个小人物身上的正能量都令人感动。‘百姓博物馆’这种随时可以看的新颖形式也非常方便,这是真正在我们老百姓身边的博物馆。”
曾经,老百姓身边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或优秀人物,在评选活动结束后仅留下一个证书、一张照片、一篇报道,缺乏长期、具象的物质存在。“来自百姓身边的好人,当然需要被百姓记住,我们一度思考的是,以怎样的创新方式让百姓更好的记住他们身边的好人,这就需要一个物件能够承载那段过往。”巴南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为更好地开展先进典型教育,巴南区委宣传部创新实施“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博物馆”,从此让身边的好人鲜活地呈现在百姓身边,并将传统评选活动的“见人见事”向“见人见事见物”提升。
相较传统博物馆或陈列馆因开放时间固定、场所太少等局限,在时空上与群众存在距离感的缺憾,“巴小萱文明物见·百姓博物馆”既无门槛,也无需楼堂馆所,以24小时不打烊不闭馆的露天存列方式,散落在大街小巷百姓的茶余饭后。
“这里面好几位好人我都认识,现在他们以这种方式出现在身边,感到更加亲切。”李家沱街道合建社区居民李小娥带着小孙子前来参观,逐一把每个展品背后的故事讲给孙子听。她说:“随时可以来参观,以这种方式教育小孩子,太有真实感了。”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谭柯 实习生 薛琪 摄影 钱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