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爷爷和他的上千个“葫芦娃”
△卢爷爷和他种植的“葫芦娃“宝贝
在经典动画片《葫芦兄弟》里,有一位爱葫芦娃如子的爷爷。在现实生活中,78岁的重庆老人卢怀志也独爱葫芦。卢爷爷在17年里,亲手种植了成千上万个葫芦,并制作出一千多个葫芦工艺品,熟悉他的人亲切地称他为“葫芦爷爷”。
在他手中诞生的“葫芦兄弟”们,虽非如“葫芦娃”那样身怀绝技,但趣味横生,被卢爷爷赋予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和一群同样热爱葫芦的人准备成立“葫芦协会”,继续挖掘、发扬葫芦文化,让更多人爱上葫芦。
住在“葫芦居” 创作出“百变”葫芦
卢怀志的家门口挂有一块牌匾——“葫芦居”,似乎在喻示着主人的身份。走进去,从饭厅到客厅,再到阳台,摆满了各式各样,造型独特的葫芦。
葫芦在这位78岁老人的手里,被烙上了钟馗、孔圣人、人民公仆焦裕禄等人物形象,他还把自己的形象也烙在了葫芦上,取名“老来福”!
更多的葫芦,被他巧妙地设计成各式造型,有茶壶、酒杯、川渝特色的泡菜坛子,甚至还有“夜壶”…… 让人完全想不到居然是用葫芦做的!在他的奇思妙想下,葫芦被“化妆”成茄子、乌龟、七星瓢虫……他颇为得意的一件作品,是反贪反腐主题的葫芦:“自高自大”“周身铜臭”“陷入泥潭”“绳之以法”等,将贪官的种种丑态通过葫芦得以展现。
卢爷爷的葫芦作品还紧跟时事。参观了三亚水稻公园后,他用烙铁制作了一个有袁隆平画像的葫芦。今年“七一”,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这位有55年党龄的老党员专门打造了有党徽、毛主席画像、“托共产党的福”等字样的纪念版葫芦,表达喜悦和感恩之情。
这个“葫芦居”由卢怀志老人亲手打造,所有葫芦都出自他之手:亲手栽种、摘下、磨皮、晾干后清理表面,烙出纹理,画上画,刻上字……每个葫芦都被赋予了令人深思的寓意。
17年做了上千个葫芦 一个也舍不得卖
△几年前,一位西班牙电视编导来重庆拍片,见到葫芦后非要买一个,找卢爷爷软磨硬泡了半天,最终卢爷爷“割爱”卖给他一个。
说起葫芦,卢怀志的话匣子立马打开,脸上堆满笑容。“ 葫芦品种很多,有仙葫芦、宝葫芦、长柄葫芦,里头大有学问,比方说这南北葫芦都不一个样,北方葫芦壳厚,适合雕刻,南方的葫芦壳薄但光滑,适合烙画。温度、日照、水分不同,长出的葫芦也各异……”他摸透了葫芦的脾性。
卢怀志退休前在垫江农办(现农委)任职,指导农民兄弟养过蚕,种过蔬果。退休后,卢爷爷闲不住,总想找点事做。2004年,他在中央电视台看到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最大的有2、300斤,他觉得太有意思了,便前往山东省的一所农科院“取经”。院长看到这位老人专程来请教,深受感动,不仅招待他免费吃住,还帮他挑选各种瓜果种子。卢怀志带来的钱,只留了回家的火车票,其他的全部购买了种子。他在老家垫江一所职业中学的空地试种,当年就结出了3000多个葫芦,校长带着一拨又一拨的学生前来参观,在当地引起不小轰动。
长寿一家农业开发机构邀请他去种观赏葫芦,打造观光农业,吸引游客前来。葫芦越来越多,有的掉在地上烂掉,他觉得可惜,于是捡回来进行创作。原本完全没有美术功底的卢怀志全凭自学,起初做了几十个,几百个,都“丑得不成样子”,但他坚持了下来,烙坏了三四十把烙铁,慢慢做得越来越像模像样。后来,他在老家亲戚的院子里种植葫芦,每年会结出一百多个,收获后全都用来制作成了工艺品,17年来共做了一千多个葫芦,几乎没卖过。在他眼里,葫芦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宝贝:”爱得不得了!自己的娃娃哪里舍得卖哟!”
说“几乎”,是因为曾经卖出去一个。几年前,一位西班牙电视编导来重庆拍片,见到葫芦后非要买一个,找卢爷爷软磨硬泡了半天。卢怀志见他远道而来,最终“割爱”卖给他一个,对方兴高采烈地抱着葫芦带回了西班牙。
向让座的好心人赠送手工葫芦
卢怀志不爱打麻将,不爱看电视,不爱手机,唯独爱葫芦。现在,他将自己三分之一的养老金都用于葫芦种植和制作:“打麻将输了也要花钱,不如花在自己喜欢又有意义的事情上!” 看着葫芦藤上结出果实,他的心里就生出满满的幸福感,“种葫芦辛苦,日晒雨淋,但我都不怕,提着葫芦就有精神!我的姓还跟’芦’谐音呢!”
一个葫芦一个样,在他眼里,没有“丑葫芦”,任何形状只要拿在手里,几番捯饬,都能变成美观又有意义的摆件。他看到某个形状的葫芦,心里琢磨一下,立马就会有大概的思路把这个葫芦变成什么模样!
近两年来,卢怀志还制作了很多个迷你葫芦,在上面烙了“中华美德、敬老得寿”几个字。在乘坐公交车、轨道交通时,篼里都放上两个,只要是遇到有主动让座的市民,他都会送上一个葫芦,希望表达自己小小的心意,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目前已送出17个,这个活动我还会一直坚持下去。”
“风雨兼程四十载,花甲之后方得闲,精心学习烙画术,葫芦伴我度晚年。”在“葫芦居”里,挂着这么一首打油诗,卢怀志说是自己的写照。
“有了葫芦,老年幸福!”卢老说,如果他的葫芦作品能对后人有一点点启示作用,他就很欣慰了!
“葫芦迷”准备成立“葫芦协会”
△卢爷爷和他的烙画工艺大师们
这位老人对于葫芦的痴迷引起了另外一群人的注意。重庆文化艺术品行业协会副会长杨长江无意中看到卢怀志的葫芦后,大为欢喜,杨长江平时也会制作葫芦,他做的葫芦更为精致,有浮雕、雕刻、烙画、景泰蓝、镂空等艺术形式的呈现。在杨长江看来,卢爷爷虽然不是科班出身,全凭自学和琢磨做出来的葫芦,有一种质朴的美,他的奇思妙想让人赞叹,构思独特,富有童趣和想象力,既接地气,又具有教育启蒙性。
于是,协会专委会秘书长张宇“三顾茅庐”,来卢怀志家里找了三次,终于打动了老人,几人彻夜长谈,畅想葫芦的未来前景,激动不已。
于是,卢爷爷和69岁的手艺名师杨长江,市级烙画传承人张宇,热爱手工艺、擅长浮雕技法的郭大秀 ,四个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葫芦迷”共同成立了“葫芦居艺术工作室”,希望将喜欢葫芦的人聚集在一起,挖掘和推广葫芦文化。
葫芦能做出什么文章?卢怀志说,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中国国家考古队曾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多年前的葫芦残片及种子,具有很强的传统文化底蕴。葫芦与“福禄”谐音,也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百姓曾经用葫芦装药、装粮食、盛酒,黄河一带用葫芦制作渡船,神话传说“八仙过海”中的铁拐李手里拿的法器就是葫芦。渐渐的,葫芦由民用功能上升为工艺葫芦。艺术葫芦始于唐,成于宋,兴于明、清,受到皇室文人名家的青睐,成为收藏品。“在当代,葫芦的许多传统制作技术濒临失传,将其传承和发扬,让更多年轻人来接力,是我们这帮‘老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杨长江认为,葫芦既是艺术品,也是极好的文化传承的载体,别具匠心的创意,古朴厚重的艺术风格,浮雕、雕刻、烙画、景泰蓝、掐丝、镂空等多种艺术形式,都可以在葫芦上得以呈现。他们希望多挖掘重庆的葫芦文化,并将葫芦这项非遗项目的价值充分开发出来——这是作为比烟酒更有意义的礼品,既时尚又传统,可以将民间故事、重庆元素,比如吊脚楼、“棒棒军”等,通过巧手呈现在葫芦上。他们还准备成立重庆市首个“葫芦协会”,共同守护葫芦艺术,并发扬光大,让更多人都爱上葫芦!
△卢爷爷和他的“葫芦娃“宝贝
今年春天,这几个“葫芦合伙人”在巴南区东温泉附近的三亭园,找了一片山清水秀的地方,将一亩多坡地上播种了葫芦籽。受卢怀志的影响,67岁的何安平也喜欢上了葫芦,并一起大力种植。他敬佩地说,为了培育出优质葫芦,卢怀志天天守在葫芦地旁,一连住了三个月,直到葫芦藤上开出花,结出果实。下个月,这批葫芦即将迎来丰收,可以收获一千多个葫芦,有仙葫芦、宝葫芦、首乌葫芦、苹果葫芦、彩云葫芦等多个品种。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摄影 邹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