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辉生死救援的背后,这些故事直击人心!
“还有人在吗?!”
7月26日下午5点,一声尖锐的哨响划过河南省卫辉市西门大街三号。
“还有人,等一等!”
只见一位老人,用篮子提着自家的黑色小狗,走到水边挥手求救。重庆救援人员廖维雄见状,立刻调转船头,朝老人驶去。
巷子里传来老人的呼声
老人名叫侯文艺,今年59岁。
“昨天洪水还没淹到我所在单位大楼的院子里,今天早上醒来一看,洪水已经把院子淹了。”侯文艺说,他家就住在大楼旁边小区的一楼,家里受灾情况严重,电动车、家具全都泡在水里。
家是回不去了,侯文艺索性就住到单位,顺便还能承担起值班任务。值班这几天,侯文艺基本每天都吃速食食品。吃了几天,存粮差不多已经见底。
因为洪水,侯文艺每天吃完东西,只能在院子里溜达一会儿。幸运的是,他有家里的狗陪着解闷,也不算太无聊。
他每天都会观察水的涨势情况,之前水没淹到院子,他便暂时不想出去。现在,不仅院子淹了,吃的东西也快没了。于是,他决定检查一遍整栋楼的情况,然后收拾收拾,就带着自家的狗去亲戚家暂住。
检查和收拾工作,直到下午近5点才结束,全国各地救援人员集中转移受困人员的工作,从25日凌晨2点便已开始,持续到此刻,差不多已近尾声。
街道上来来往往的救生艇逐渐减少,加之侯文艺所在大楼地处一条巷子里,位置偏僻不说,进来的必经之路上还有一面被淹的湖,水深水险,很多救生艇根本找不进来。因此,当侯文艺想出去时,外面却看不到救生艇了。
正着急,尖锐的哨声和一声呼喊传进了他的耳膜。
侯文艺立刻大喊回应,随后连忙带着家里的小黑狗,和简单的随身物品来到楼下等待。
而开过来的救生艇,正是重庆市山城雪豹应急救援总队、重庆市人民防空志愿者总队队员廖维雄所驾驶的救生艇。
“我和队友们刚协助抢修完卫辉电信大楼,心想着再到周围稍微偏僻一点的地方,看看还有没有个别受困人员需要转移。”廖维雄说,他和队友们一边吹哨,一边呼喊,没想到还真有人。
于是,他们赶紧将救生艇开进巷子里,并将侯文艺接上了救生艇。
抱着刚出生的孩子“登陆”
救生艇上,一男子抱着毯子从上面跳下来,毯子里裹着他刚出世的孩子,他终于脱困“登陆”。
男子名叫张志,是河南新乡人。大约一周前,他到隔壁卫辉一家医院,陪自己的妻子生小孩。很快,孩子平安降生了,谁知,暴雨却来了,将他们一家三口困在医院。
7月25日晚上,医院外的水又涨了50公分左右,张志有点着急,毕竟孩子才刚出世,必须要保证孩子的安全。
“医院里有很多新出生的小孩,其他小孩的爸妈和我一样,大家都是一边高兴,一边焦急。”张志表示,大家高兴的是孩子平安出世,许多亲戚朋友都等着看孩子。焦急的事,自不用多说,便是这场洪水。
“我听外面的人说,全国各地很多救援人员都赶来救我们,没想到,从医院窗户一望出去,还真是!大街上到处都是来来往往的救生艇。”张志说,能被大家这样牵挂着,关注着,他忽然觉得很有安全感,于是便不再焦急。
当天下午2点左右,他带着孩子和妻子,下楼乘坐救生艇。
只见救生艇上载满了人,这些人中,有普通的受困群众,还有很多医院的病人。这些病人情况各不相同,有些严重的病人无法自己行走,必须全程依靠救援人员,将他们抬上救生艇妥善安置。
“只见救援人员们各个都被太阳晒得满脸通红,浑身是水,都不知道那是汗水还是洪水。”张志坐在救生艇上,两手抱着孩子。救生艇载着他们行到岸边大约两百米处,远远地就看见穿着红色、蓝色、橘色等各色救援服,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们。
他们顶着烈日,站在近1米的洪水中,整齐排成两列。
为了防止救生艇之间发生碰撞,这些在水中列队的救援人员“手动”开辟出一条道路,只要救生艇靠近,他们便会将其拉到两列队伍之间,以众人接力的方式往前推船。碰到情况紧急严重的病人,他们会优先接力运送病人。
救生艇靠岸后,救援人员们会将病人们一个个背下来,背到下一个有人接力的地方,随后再返回水中救人。
“真的谢谢他们,他们太辛苦了!他们带着救生艇,从全国各地而来。如果没有他们,真不知道自己和家人该怎么出来,也不知道那些病人该怎么出来。”张志望着洪水的方向,满眼皆是感激的神色。
人来人往,张志离开时都没来得及向救他们一家出来的救援人员说声谢谢,救援人员便早已消失在自己的视线里。
坐救生艇去关电箱
去年在重庆参与过抗洪救灾的付兵,这一次又带领队伍来到卫辉抗洪一线救灾。7月26日一早,他便和张林江、李东亮、刘理兵、谢恒等人,来到了救援现场。
“通过两次救灾现场对比,我发现卫辉市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都比较大。由于河南整体地势较平,因此不像重庆的洪水那样,容易消退。”付兵表示,卫辉积水的低洼处恰恰是城市的市中心,这里人口多,物资多,因此情况会比较复杂。
救援人员们除了完成既定任务,在路上随时随地,都能碰到各式各样寻求帮助的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情况。
例如今年40岁的陈炳奎,是土生土长的卫辉人,他本在自己的公司值班,乘坐救生艇出来时,刚好途经自家院门。只见院门旁边的墙壁上,自家电箱门快被洪水淹了,于是决定过去关住电箱盖子。
遇到这种情况,救援人员便需要小心驾驶着船只靠近电箱,靠近的时候,还要注意躲避周围缠绕的电线。
成功关好电箱盖子后,陈炳奎一边感谢救援人员,又一边感慨,说自己的车子被淹了,家里的东西也都没保住。
最可惜的是家里那些纸质的老照片,全泡没了。那些老照片,可全都是回忆啊。
救援现场的“互救”
在救援现场,除了救援受困人员,其实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救援。这种救援,只要你挥挥手,都不用说话,对方基本都能明白。
这种救援,是队伍与队伍之间的互帮互助,
上午,重庆救援人员刘可在救援途中,远远看见另外一条救生艇,停在水面上无法行走。救生艇上的人朝他挥手,刘可“秒懂”,立即驾船靠近他们。
“靠近一询问,才知道原来是他们的救生艇没油了。于是,我们用绳索套住他们的船往岸边拉。”刘可说。
巧合的是,下午6点半左右,他的救生艇也出现了没油的情况。刘可所驾驶的救生艇在洪水里跑了一天,来来回回不知跑了多少趟。在完成最后一次转运任务时,他评估了一下油量,应该勉强能撑到任务结束。谁知最后一项任务距离太远,接到受困人员后往回开,开着开着就没油了。而这时天色已晚,许多救生艇已经归队,满是霞光的水面上,竟只有他这一条救生艇。
为完成任务,刘可和另外两名救援人员,只好拿出船桨手动划船。忙碌一天,几人都有点力不从心,船行进的速度很慢,也不知多久才能靠岸。
也许是好人有好报。就在这时,另一条路上突然开出来一条大船。刘可朝他们挥手,大船立刻开了过来。船上的救援人员了解情况后,先是帮着将受困人员转移到他们船上,随后又用绳索将刘可的船套在他们的船上。
救生艇靠岸时,夕阳平静地洒在水面上,受困群众已基本被全部转移,妥善安置。于是,忙碌喧嚣的救援现场,渐渐归于平静。
但是,所有救援人员和被救人员将记得这一天。
上游新闻特派记者 范圣卿 张锦旗 河南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