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处历史建筑有了二维码“身份证” 它们就是城市名片
建筑就像一座城市的录影机,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应该怎么去延续这些文脉?11日,南岸区南滨路上的米市街合记堆店正式挂牌保护,成为我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中首批挂牌的建筑。
随后,全部176处优秀历史建筑将陆续挂牌,相当于让历史建筑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而且,历史建筑用了现代的方式保护和展示,只需“扫一扫”牌子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让你穿越时光,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记录历史上的城乡变迁
据介绍,《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录》于2016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公布,在全市域范围评选出的优秀历史建筑共176处。其中,90处位于主城九区行政范围内,86处建筑广泛分布于其余30个远郊区县中,最多的是万州区14处。
本次评选出的176处优秀历史建筑起于清代,一直到建成30年以上的,时间跨度达300余年。这些建筑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技术价值、使用价值等,包括厂房、仓库、作坊和商铺,以及著名建筑师的在渝代表作品、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相联系的建筑等。
共分为五大风貌类型,即明清移民、传统巴渝、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以及九大类别,分别是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公共服务建筑、宗教及寺庙会馆、工业建筑、军事防御建筑、风景园林建筑、市政水利设施、其他建筑。
“历史建筑记录着重庆各个历史时期城乡变迁与发展,也是现代城市生活的载体,同时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优秀的历史建筑是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是城乡历史文化延续的重要物质见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立法更好保护历史建筑
重庆是国务院1986年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厚重,地域环境独特,遗存类型丰富。这176处优秀历史建筑,是重庆的“城市名片”,体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城市性格。
为南岸区米市街合记堆店等优秀历史建筑挂牌,让人们在重庆这座美丽山水城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记得住乡愁”。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为米市街合记堆店挂的牌子上,名称用了中英文两种语言标注,下面有这处历史建筑的详细介绍。而更为方便的是,在牌子的右上角,不仅有编号,还有一个二维码,就像是历史建筑的电子“身份证”。市民或游客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知道建筑名称、建设年代、风貌类型、建筑特点、历史文化价值等各方面信息,一目了然。踏着这座山城的历史脚印,细细品读。
据介绍,有了这样的电子“身份证”,方便全民监督,也是向人们介绍优秀历史建筑的有效途径。此外,我市将启动优秀历史建筑的测绘建档、定点定位和“紫线”规划工作;历史建筑也将立法进行保护,有望年内出台。
现场
米市街合记堆店(原米市街开埠时期米仓)
位置:南岸区南滨路中段,靠近规划的东水门长江大桥北侧
挂牌仪式启动的地方,名叫米市街合记堆店,经历风雨后曾经破败,如今又在南滨路重生。
重庆南滨路长江汇当代艺术中心旁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这条已封闭了两年半的街巷,就是米市老街的一部分。民国时,重庆长生、老厂、黄桷垭一带的米商在这里贩卖大米,逐步形成集市和街区,米市街因此得名。米市街合记堆店,这个仓库就是米商们堆放大米的地方。
建筑建于19世纪90年代,面积613平方米,开埠建市风貌建筑。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门口有两座石狮,是重庆开埠时期商业仓储建筑的重要实物之一。
封闭两年多进行改造修复后,南岸区的米市老街于2015年重新对外开放。米市街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工程通过市文物、建筑、规划专家的正式验收,成为文化窗口和金融中心。“合记堆店”匾额上的四个石刻大字,虽然已经风化,但仍然依稀可辨,仿佛述说着曾经的风华。
专家解读:
历史建筑要“活”起来 鼓励保护和利用
重庆市规划院历史文化名城所副所长方钱江说,我市启动历史建筑保护多年,而且范围逐步扩大,而且立法就是为了让历史建筑保护“有法可依”,并且将更加重视“原址保护”。
“不仅要保护,还要鼓励合理利用”,市规划局名城处负责人秦海田说,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做得比较好,以上海徐汇衡复历史街区为例,就保留了众多历史建筑,并且合理利用起来,让上海的历史不仅只陈列在博物馆里,也刻在这些已经老去的建筑里。重庆也可以在利用中与建筑相匹配,选择与文化相关的业态,比如书店、展览馆、文化活动沙龙等,让一座城市更有文化气息。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黄勇说,“用老百姓的话来讲,那就是让建筑‘活’起来。”这次选出的很多历史建筑至今仍在使用,发挥了它的功能,居住、教学、办公、仓库等,其余的历史建筑也要在保证其“原真性”的同时,鼓励延续原有功能,或者有效地利用起来,真正融入我们的生活。
五种风貌类型 来看看他们的代表建筑有哪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重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交融,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及与之相呼应的传统风貌,可归纳为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5种风貌类型。
传统巴渝
传统巴渝风貌主要形成于近代以前,以木构穿斗、坡屋檐街廊、吊脚台院的建筑风格,呈现重庆依山就势,随意赋形的山城传统风貌建筑。
代表:雷家大院
明清移民
明清移民风貌主要形成于明清时期,以会馆、宗祠为载体,以高墙石雕、烽火歇山为特色,集中体现南北多省与巴渝本土文化的交融。
代表:云阳凤鸣镇黎明村彭家大院、酉阳龙潭镇吴家大院
开埠建市
开埠建市形成于重庆开埠至建市时期,以海关洋行、兵营教堂为载体,西方建筑风格与重庆独特山地环境、建筑文化相融合,形成中西合璧的近现代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代表:周家湾孙家院子、万州杨森公馆
抗战陪都
抗战陪都风貌形成于抗战时期,形成了以政要机构、同盟使馆、官邸旧居等为载体的类型多样、风格简相的建筑形式。
代表: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旧址、铜梁杨森公馆
西南大区
西南大区风貌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以公共建筑为载体,形成对称布局、气势恢弘、立面严谨的建筑形式,展现了新中国大规模建设的城市风貌。
代表:重庆大学B区实验楼、第一机械制造工业学院
征集令:我市已启动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征集 你有线索快提供
我市同时启动了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的征集,向社会各界广撒“英雄帖”,你如果有相关线索,可向市名城委办公室推荐(市规划局)。
据介绍,目前,我市共有5个历史文化街区、20个传统风貌区、43个历史文化名镇和1个历史文化名村,又认定了首批176处优秀历史建筑。按照住建部“五年计划三年完成”确定历史建筑的工作要求,市规划局将通过社会公开征集、网上信息填报、专家推荐、区县政府报送、市级部门提供信息等多种方式,并欢迎市民参与到重庆市优秀历史建筑的推荐、评定工作中来。
吴元兵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秘书长,他介绍,志愿团队已经有1000多人,来自各行各业,他们通过“扫街”,发现了不少好线索。在重庆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征集过程中,推荐的建筑有4个入选,分别是水江洋房、中央电影制片厂(南岸黄家巷)、濯水烟房钱庄、濯水濯河坝讲堂。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蒋艳 甘侠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