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出台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实施意见:到2022年,将构建这样的格局
10月25日,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实施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到2022年,将构建全市“三江四廊”和主城区“两江四岸”文化走廊的保护格局。
共26项重点任务 194个重点项目
《意见》提出,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城市提升”两个基本面,列出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4个板块、26项重点任务、194个重点项目。
《意见》按照“一年抓抢救、两年有亮点、三年显成效、五年成格局”的总体思路,明确了我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年度目标任务,对包括市域内不同历史时期积淀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传统特色风貌、凝聚乡愁的街区、道路、街巷、村镇和建筑等,进行整体保护。
其中,经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及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保护的重点内容。保护传承中应彰显“传统巴渝、明清移民、开埠建市、抗战陪都、西南大区”等5类传统风貌特征。
构建重庆市“三江四廊”和主城区“两江四岸”文化走廊的保护格局
《意见》明确的年度任务具体来说包括 “一年抓抢救” ,即2018年,启动抢救一批需求急迫、社会关注的项目,初步形成全社会合力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良好开局态势;施行《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两年有亮点” ,即2019年,全面启动已经公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修缮项目;一批传承重庆历史文脉,彰显城乡特色风貌的不可移动文物、街区、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三年显成效” ,即2020年,完成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评定工作;历史文化片区“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历史文化观光游览体系基本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初现成效。
“五年成格局” ,即2022年,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保护体系不断充实,基本形成遍布城镇、乡村的文化邻里中心,构建全市“三江四廊”和主城区“两江四岸”文化走廊的保护格局。
建设长江文化艺术湾区
《意见》提到,在保护传承工作中应坚持三个工作原则,要坚持保护优先,建立健全全市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体系,强化刚性约束。要注重合理利用,让历史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方面,《意见》提出要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区品质。2019~2022年陆续启动渝中区十八梯、南岸区慈云寺—米市街—龙门浩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利用和环境品质提升,推进渝中区山城巷、李子坝等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区保护修缮利用。
在促进文旅融合方面,《意见》提出要建设文化旅游线路,丰富文旅体验。整体保护主城区“两江四岸”历史文化资源,依托九龙半岛、钓鱼嘴半岛及原重钢片区建设长江文化艺术湾区;打造南滨路传统风貌带,建设开埠文化博物馆和开埠文化遗址公园。
《意见》截图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罗薛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