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颗原子弹能点火 有一位重庆人功不可没

23.06.2016  17:21

  82岁高龄的张焕乔院士是沙坪坝土主镇人,曾为中国核物理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

  张焕乔:中科院院士。1933年出生在沙坪坝区土主镇,从中学就对核物理感兴趣。到北大求学后,张焕乔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开始投身于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用的点火中子源的均匀性检验和α碘酸锂在外场下中子衍射增强现象的发现,便是在他改建的中子衍射仪上完成的。

  ■语录

  “我还不敢说我已经实现了梦想。但我敢说的是,未来这些重庆的孩子们将大大超过我!

  ■对话

  重庆晨报:核物理对普通人来说是否有点高不可攀?

  张焕乔:核物理就是一门学科,没有外界想的那么遥不可及或者高大上。只要你肯钻研,努力学习,肯定能掌握。

  重庆晨报:现在很少回重庆了吗?

  张焕乔:其实我回来的频率一直不高。1952年离开重庆后,1961年回来过一次,后来回家的次数也不多,实在是太忙。不过,每回来一次,就发现重庆的变化很大。现在的巴蜀中学、土主镇小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说明重庆发展得不错。

  当记者见到回母校探望师生们的张焕乔院士时,很难想象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已有82岁高龄。

  “这些孩子们读书的条件可比我当时好了百倍、千倍。”张焕乔指着土主镇小学的孩子们说出这句话时,满眼都是自己过去的影子。

  谈及这次回乡之旅,张焕乔说自己看到了家乡的变化与进步,更看到了祖国繁荣昌盛的希望,“我敢说,这些孩子中间,未来一定有人会比我更有成就!

  以前的小学教室是寺庙

  虽然已经事隔72年,但在土主镇小学里,张焕乔还是清晰地记得当年自己读书的地方:操场这边,以前是一座寺庙,张焕乔和同学就坐在里面学习;学校外面有一个水塘,教室前面是一个“操场”,下课后的张焕乔就和同学在那儿弯腰用香葱钓小虫子玩。

  “再看看现在,这么好的教学楼,这么好的操场,这些娃儿幸福哦。”张焕乔参观着学校教室,摸着课桌感叹地说。

  而在与土主镇小学校长见面时,张焕乔还坚持不肯先坐,“哪儿有老师面前,学生先坐的?

  实习老师让他对数学产生兴趣

  小学时代的艰苦条件让张焕乔格外珍惜读书的时光,也特别向往教书育人的工作。1946年上了巴蜀中学后,张焕乔便立志要做一名教师。但当经商的父亲知道张焕乔的想法后,冲着他就是劈头盖脸一顿痛骂。因为在父亲眼里,经商才能使一个人过上安稳的生活。不过,张焕乔对经商却提不起半点兴趣。

  谈到自己对中学老师的印象时,张焕乔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使他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的启蒙老师蔡嗣静。他说,蔡老师当年还很年轻,只是一名实习老师,但教学的方法很成熟,使他受益匪浅。“当时,一下课我就喜欢去图书馆泡着,喜欢看那些科普杂志和书籍,记得当时看到原子核能够被嬗变,我就想,要是能将普通金属变成黄金,让国强民富该有多好啊!”张焕乔说。

  高射炮底座卸下做转台

  到了大学,作为从西南地区招收的40名学生之一,张焕乔在武大读了3年,但受限于学校核物理专业的缺失,一直无法实现自己攻读原子核物理的梦想,“说来也巧,1955年,国家决定大力发展原子能事业,北大在全国重点大学物理系抽调了99名学生,我很幸运被选中了。

  在北大,如愿以偿的张焕乔废寝忘食地学习核物理知识,十分刻苦。虽然是“半路出家”,但由于刻苦,成绩优异,张焕乔毕业后就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前身),开始从事中子物理实验研究。

  “那个时候真的是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完全没有精密仪器。”让张焕乔记忆深刻的是,那个时候要制造一台精密的中子晶体谱仪,没有足够精密的传动装置,找不到精密的涡轮杆,于是就用高射炮底座的转盘来代替。

  在原子能所

  做了些核数据测量工作

  1961年,张焕乔参与承担了第一批重点核数据任务;上世纪70年代为核武器发展需要,他又参与测量了一批新的核数据。对此,张焕乔十分谦虚,说自己只是协助做了点工作,谈不上什么成绩。

  他随后又转入了核物理的基础研究,参与国际竞争,取得了新的成绩。一系列的成绩为张焕乔带来了荣誉。在中科院官网上,张焕乔院士的简介里写道:他为我国第一台中子晶体谱仪和第一台中子衍射仪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防需要测量部分重要核数据,提供若干测试手段和方法……

  对荣誉傍身的张焕乔来说,自己的梦想是否可以说实现了呢?“哪里!可不敢说我已经实现了曾经的梦想,只能说我为之仍在努力!”张焕乔说。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