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环保局助推发展 严守底线 全民参与 努力实现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常态化

05.05.2016  11:12

   “十二五”期间,市环保局坚持以安全为核心,以辐射监管为重心,以能力建设为抓手,全市未发生重特大辐射事故,未引发群体性事件,实现了局党组提出的“大事不出、小事少出,辐射环境安全小事也不能出”的安全目标。

   助推发展,夯实核与辐射安全基础

   近年来,市环保局充分发挥核技术利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辐射环境安全的压舱石、润滑剂,努力做到越发展越安全,为辐射环境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既要简政放权,又要谨慎放权。简政放权既是中央要求,也是地方发展所需。一方面大胆放权,将使用Ⅳ类、Ⅴ类放射源和Ⅲ类射线装置单位的辐射安全许可证审批及日常监管工作委托区县实施。另一方面谨慎放权,在科学评估区县环保机构辐射监管能力基础上,对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6大中心城市增加下放权限。同时,强化监管、培训和指导,确保权力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实现全市行政审批提质增效。

   既要开好“窗户”,又要守好“门户”。按照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战略部署,严格执行产业投资禁投清单政策,对工业用Ⅰ类、Ⅱ类放射源、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核技术利用项目,在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分别采取禁止建设、严格控制的差异化措施,引导核技术利用项目合理布局。同时,严格环境准入,该批的项目加快审批,不能批的坚决不逾“红线”半步。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对重大核技术利用项目先行介入、主动支持、靠前服务,为食品、医疗器械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如鹏程无损检测公司、城开无损检测公司伽马探伤项目和两个400万居里辐照场等项目,在严格落实辐射安全要求前提下反复修改,最终得到及时落地或有序推进,既保障了“金山银山”,又守住了“绿水青山”。

   严守底线,保障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实现监管工作最优化、效果最大化,确保辐射安全万无一失,让政府放心,让百姓安心。

   谁批谁管谁负责。按照“谁审批、谁监管”原则,严格实施分级管理和属地化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市和区县的监管责任,并确定了208家市级直管单位,全市上下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和横到边、纵到底的工作格局。

   严管严查严处罚。一是重在平时。强化日常监管,在督查中坚持“抓重点、查问题、动真格”,讲求督查质量,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问题整改,确保了日常监管的实际效果。二是重在“收拾”。有计划、有安排地开展“核与辐射安全执法大检查”、“辐射环境四清四治”、辐射安全隐患整改“回头看”等专项执法行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置。一方面,对核与辐射环境违法行为保持严管重罚的高压态势,坚持“零容忍”,近年来已依法查处了9起违法案件。另一方面,督促企业抓好整改,指导其“收拾”残局,消除安全隐患,帮助企业步入安全发展轨道。

   联防联控联治理。辐射安全监管需要协同作战,“单打独斗”已成为“过去式”。一是横向上,与公安、卫生、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通、技术共用、资源共享。二是纵向上,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乡镇环保机构全覆盖,形成了“市—县—乡镇”环境监管执法体系,为核与辐射环境监管提供了组织保障。三是加强省际合作,与四川、贵州两省密切协作,共同强化放射性测井、示踪、物探、工业无损探伤等跨区域作业活动的监管。

   固本强基,实现安全监管长效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近年来强化基础建设,着力提升监管能力水平,努力实现核与辐射安全常态化。

   努力建设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市辐射站人员编制从25名一次性扩编至40名,现有注册核安全工程师9名。投资近2000万元完成了辐射监测仪器“双备份”,目前已具备三大类40项参数的辐射监测能力,迈入了全国前列。16个区县落实了辐射环境监管编制和机构;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完成了22个区县监测设备标准化建设;151名区县辐射监测人员通过了上岗考核。2014年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考核中,我市获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辐射应急体系。制定并完善了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和实施程序,建立起了市、区(县)、企业的三级核与辐射安全应急体系。投入600余万元建成了市级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和两套快速应急监测系统。市环保局拨付专项资金对探伤、测井等使用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单位开展环境风险评价,落实了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市级辐射事故应急演练,2014年联合重庆机场集团开展了国内首次航空运输放射性物品泄漏应急演练,提升了我市处置核与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能力和水平。

   妥善处置一批废旧闲置放射源。在市辐射站增设了放射性废物管理机构,明确专人专管,配置辐射监测设备和专用收贮车辆,完善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规范,及时依法安全收贮放射性废物。当重庆鼎泰拓源氧化铝公司、中铝重庆分公司停产后,及时督促其设置放射源暂存场所,集中安全存放闲置放射源156枚,消除了辐射安全隐患。

   全民参与,释放核安全文化正能量

   借核安全文化宣贯东风,将过去集中式、点对点、单一形式的核与辐射公众宣传转向常识化、常态化、大众化、长效化,促进多方联动、全民参与,引导公众科学认知,减轻民众“谈核色变”的非理性恐慌。

   扩大公众知晓度。在核安全文化宣贯中,着重突出“两个全覆盖”。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宣传核安全文化。在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开设核安全文化宣贯专题专栏,进一步扩大了受众面和影响力。组织专家在媒体等平台,宣传核与辐射常识,为公众释疑解惑。同时还将核与辐射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人教育体系和干部培训体系,融入环保“十进”宣传统筹推进,有效提高了从业人员和公众的核安全文化素养。

   加大公众参与度。近年来在涉及核与辐射项目审批前,坚持开展社会风险评估,广泛开展公众参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工作的透明度赢得公众的信任度。“十二五”期间积极化解邻避冲突,审慎处理信访投诉,既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提升公众满意度。在全国环保系统率先成立了环保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了网络舆情研判、引导、处置机制,组建了新闻发言人、网评员和网监员三支队伍,实施全天候环境舆情监测、预警和监控。同时建立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环保NGO组织、网络大V、法官律师、学生、市民等各行各业广泛参与的环保“统一战线”,共同引导公众科学认识环境保护,特别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还建立全市统一的信访投诉平台,实现了投诉、调度、查处三方实时通话,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及时化解辐射环境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