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百日⑤| “双减”后,这些问题听听专家怎样建议!

05.11.2021  12:01

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优质教育体系的重新建构,更是教育观念的一次大变革。“双减”背景下,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做好生涯规划?针对家庭教育,家长应该怎么做?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看看他们都给出了哪些建议。

落实“双减”,推动“双增” 生涯规划助力教育回归本质

万勇:重庆市教育学会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专委会专职副秘书长

双减”是减作业、减补课,旨在通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解放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和手脚,缓解家长对教育的过度焦虑和社会对教育的高度“内卷”,把广大中小学生从应试的泥潭中“”出来,从而让教育回归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正轨上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双减”政策落实后,学生可以自主的时间增多了、空间变大了,但如何加以有效利用,如何服务于“双增”,如何双管齐下服务于学生当下发展和未来发展目标的统一?这还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和全社会一起转变观念,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针对国家、社会的人才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匹配教育资源,真正使教育回到促进“人人发展”的初心和为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上来。

解决这一些系列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生涯觉醒、提高学生的自主规划意识和生涯发展能力,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家长对教育的普遍焦虑为学生对学习、人生的自我主宰,主动朝着适应社会、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奋力前行,真正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此消彼长,物极必反。“双减”不是什么都减,更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放任不管。近日,教育部有关发言人已明确提出“双增”机会。事实上,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学生确实需要减,有的学生可能需要增,老师和家长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尽早开启生涯探索,通过充分的自我探索、职业(社会)探索,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如何学习得更好更高效,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坚定前行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不做“忙、茫、盲”的学生。

双减”和“双增”是缺一不可的,减负提质、双管齐下、尊重个性方有利于减轻学生压力、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双减”之下,家长的教育理念需要这些转变

杨桂林:重庆市家庭教育促进会会长,三元幸福家庭教育创始人

双减”落地,不同的人不同的反映,有人拍手叫好,有人痛苦无望;有人欢迎,有人惶恐;有人寻找方向,有人焦虑迷茫。不管怎样,对于“孩子们拼父母”的说法,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双减”落地,孩子回归家庭,教育回归本质,教学回归课堂,这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纵观古今,家庭教育在我国历史悠久,经过了千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体系。在数千年历史中,积累了大量家庭教育经验和文献,明确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好坏,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苟家人之居正,则天下之无邪”,“家之正则国之定”,“身修而后齐家,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庭教育,对于治国安邦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在这个背景下,父母拼的就是成长!父母拼的就是格局!父母拼的就是状态!

第一说成长。父母拼成长,首先就是心理成长。每个父母都是原生家庭的产物。如果父母的内在不成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把期望留给孩子,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不如意,就会指责、否定、控制孩子,把心中失望的怒火发泄给孩子。所以只有父母自己内在的心理成长与生理成长一致,才能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把孩子当作生命个体,尊重年龄特征、尊重成长规律。

其次家长拼的就是对家庭教育认知的成长。谁都望子成龙,但当孩子呈现不同状态,是否有方法去应对?这就需要父母在自己的大脑中有一本丰富的家庭教育育儿宝典。建议家长可以通过阅读、听讲座、选择专业的平台去进行家庭教育相关主题学习。

第二说状态。父母回到家里在做什么?是看电视、打麻将还是玩手机,还是静心阅读、开心做家务或用心锻炼身体?这一系列行为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同时,父母是处于阳光亲和、积极向上的正向状态呢,还是处于生气失望或愤怒争吵状态呢?那么这样的状态就是孩子感受到的环境,带给孩子的是安全感呢,还是时刻处于定时炸弹的恐惧状态?

孩子的学习方式是模仿,不是一味灌输很多道理,家长不妨“闭闭嘴、抬抬腿”,少用“说服”去教育孩子,反观自己的生命状态,我要积极工作成长,我要与家人温暖柔软的相处,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日常生活学习中,多给孩子称赞,可以是“听得很认真”、“观察很专注”,通过鼓励来感受过程中的亲子互动。在阅览室,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阅读或者分开阅读,再分享读后感。我们需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鼓励加认同,不要给建议,而是一起探讨的是哪些地方可以改进,让孩子自主发现。

在家庭,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务活中,根据不同年龄特征,可以交给孩子不同的任务,擦窗、洗袜子、洗碗都需要长期养成,家长需要坚信的原则是,不是看孩子做得好不好,而是做和没做,以及做的状态。如果不把握好点,长期否定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可能就不会愿意参与了,建议家长不妨用放大镜找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肯定。

周末开展亲子活动,实时是教育,处处是教育,爬山观察大自然、花草树木色彩差异;甚至可以走到马路上迅速记录车牌号,这也是观察。

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将家事升级为国事!就“施加过重的学习负担”、“对未成年子女沉迷网络等行为疏于管教”、“明确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相关职责”,在我看来就是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父母的角色定位问题。 

双减”,我倡导四个关键词:敬畏学校、信任老师、支持孩子、自我成长,学校本身传播文明、传承文化、文明之地,家长来到学校,应有敬畏之心,对学校的教育要抱着尊重认同的态度,很多孩子发展到一定程度不想学习了,就是由于很多家长品评学校这不好、那不好,固然学校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家长时常抱怨这个课这么糟糕,学校教育哪些问题,长此以往让孩子也厌倦学校。 

其次,信任老师,很多家长看不见严厉背后对孩子的正向价值,我们应该信任老师的专业,对待孩子的这份爱心。支持孩子,让孩子与学校、老师发生链接,找到和老师相似处,比如你的语言表达和语文老师很像,逻辑思维和数学老师相似,建立起孩子对学习的自信心。

最后,家长的自我成长,自己有焦虑、愤怒,有很高的期盼,只接受理想中的高分孩子而忽略了自我的成长,不能接受孩子的不足、错误,要去看见自己生命的需求,通过自我成长为孩子树立榜样。

落实“双减”,必须啃下两块“硬骨头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

与之前的历次减负不同,此次“双减”不再是片面的“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而是校内外一并治理。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双减”措施史无前例,不但明确规定不能利用寒暑假、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学科类培训,还明确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必须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严禁资本化运作。

随着“双减”措施的落实,进行学科类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面临退市、退出或转型的选择。而对于学校,“双减”强调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通过学校提质增效,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在从严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后,家长的不理性、盲目需求会有所减少,但是,因教育评价体系、学校教育质量、家庭教育观念而产生的培训需求会继续存在。

随着从严监管校外培训机构的措施落地,公开、合法的校外培训供给会大幅减少,如果家长的培训需求不减,就可能出现一种走向:培训从公开、合法,走向地下与家庭,包括家长请私教、住家保姆,送孩子去地下作坊式培训机构。“双减”的这一可能走向,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准备出台措施加以规范。

因此,要让“双减”有实际成效,必须进一步啃下两块“硬骨头”,一是中高考改革的“硬骨头”。二是取消教育、等级化的“硬骨头”。

我国已经进入教育全面普及化时代,不消除将教育、学校等级化的思维,学生的成才选择就很单一。单一的评价体系、单一的成才选择,必定会加剧内卷化。给学生减负,消除家长的焦虑,就必须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创造多元成才选择。

要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满足多元需求,就必须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以及进行学校办学改革。从根本上说,要把学生和家长从应试负担和焦虑中解放出来,必须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唯升学论。

而具体到学校办学,则应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推进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个性化教育和多元教育。这也要求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现代治理。

上游新闻记者 林祺 王乙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