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引领 重庆一体化科学发展大格局正在形成
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城乡差距大,区域差距大。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引领下,我市如何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路,促进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成效如何?下一步还将在哪些方面发力?今日起,本报推出“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聚焦一体化科学发展”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7月上旬,云阳县龙缸景区游人如织。自从去年开起农家乐,清水村的胡荣贵就忙得不亦乐乎。“今年五一小长假3天,我就找了将近1万块。现在夏天到了生意更好。”
老胡的生活变化,与我市正在实施的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云阳旅游资源丰富,但因以前考核权重倾向工业,旅游发展缺乏动力。”云阳县相关负责人称,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后,云阳立足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调整发展思路,制定了生态旅游产业“点线面”发展战略。
效果立竿见影。2015年,云阳旅游呈爆发式增长,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03万人次,同比增长139%。
而处在城市发展新区的江津,走的则是另一条发展路子。该区紧紧抓住工业化“主战场”的战略机遇,把发展工业作为首要任务,初步形成汽摩、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工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今年上半年,江津工业发展持续向好,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711.2亿元,同比增长18.3%;工业增加值实现144.8亿元,同比增长11.6%。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就是要使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差异很大的区域从实际出发,更好地突出整体性、互补性和联动性,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形成主体功能明确、板块之间联动、资源配置优化、整体效能提升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说。
近三年来,随着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功能区域呈现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都市功能核心区高端要素加快聚集;都市功能拓展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城市发展新区正成为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特色发展态势良好。
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000.82亿元,同比增长10.6%,较全国平均水平高3.9个百分点。
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大格局正在形成。
产业、考核、财政三大核心政策引领
五大功能区域依据各自功能定位,实现差异发展特色发展
“一体化不是同质化,为了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整合的最大效应,就必须让各个功能板块实现差异发展、特色发展。”沈晓钟介绍。
市委、市政府立足深化改革,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两年多来,密集出台了七十余项相关改革政策文件,形成了以《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为基础,产业、财政、考核三大政策为核心,众多专项政策相配套的“1+3+N”政策体系,构建了“特色引导、分类支持、差别约束”的政策助推格局。
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跟着功能定位走”。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启动后,我市迅速出台《关于优化全市产业布局加快五大功能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分行业配套制定工业、农业、商贸、旅游等政策文件,细化产业错位布局,引导区县定向招商、错位招商。
我市还出台了五大功能区域“产业负面清单”和“产业禁投清单”,从产业类别、投资强度、产能等方面严格把关,逐步淘汰原有过剩产能和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
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纠正过去“一张试卷考大家”的做法,不再唯GDP论“英雄”,各区域突出首要任务,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及权重。
例如,对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加强经济发展贡献度考核,且根据发展方向不同又各有侧重。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弱化经济类指标,加大特色农业、旅游发展、扶贫攻坚、生态环保等考核力度。
实施差异化财政扶持政策,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不取多予”,对城市发展新区“少取多予”,对都市功能拓展区和都市功能核心区“促品提质”。
我市还按照“建设用地等要素跟着人口和产业走”的原则,分类保障用地需求;出台差异化环境保护政策,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制定相应的总量减排政策,实施差异化考核;分类给予融资支持,支持区域发展等。
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都市功能核心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国际商务等高端综合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如今,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已超过80%,跻身全国先进地区之列;
都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发展龙头带动型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接近60%;
城市发展新区以建设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全市主导产业的配套产业基地为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其工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超过60%;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落实“面上保护、点上开发”要求,重点发展特色工业、特色效益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成为全市特色旅游增长最快区域。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统筹推进
各区域互联互通一体化发展趋势增强
进入7月,李春兰没事就到地铁一号线缙云山隧道的工地附近,逛逛看看。
李春兰是大学城依云服装店的老板,附近的学校放假了,顾客也少了,于是她琢磨着等地铁一号线尖顶坡至璧山段建成后,把分店开到璧山去。
“听说一号线璧山段明年就将通车,到时候,从大学城到璧山五六分钟就到了。从璧山坐地铁可以直达朝天门,批发货方便。两家店还可以形成互动,共同提升人气。”李春兰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尖顶坡至璧山段建成后,地铁一号线将串连起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在促进五大功能区域互联互通、一体化科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一开始就强调‘全市一盘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一体化布局。”沈晓钟称。
首先,是制定科学的规划。为此,我市对全市城乡总体规划进行了深化完善,统筹规划五大功能区域城镇群开发与保护空间,初步建立了“全市一盘棋发展”的空间规划体系。
在规划的引领下,我市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快速推进——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市高速铁路实现零突破,高速公路‘4小时重庆’全面实现,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已具雏形,国家区域航空枢纽基本形成,提升了五大功能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市交委主任滕宏伟介绍。
到2020年,我市要基本建成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依托快速铁路和市郊轨道,基本形成主城辐射城市发展新区的“半小时”通勤圈,87%的区县将实现干线铁路连通;要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相邻区县基本实现“1小时直达”,高速公路进出城通道拥堵现象将得到明显缓解。
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我市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力度,对两大区域的教育、医疗、社保等,由市财政按全市最高比例给予补助。
“我们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加强区县、乡镇、村一级医疗卫生事业建设,这样就可以把病防在基层,治在村镇,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的大问题。”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称,近年来,全市三甲医院数量从之前的16所增加到2015年末的30所,这其中增加的14所三甲医院,全部分布在区县。
我市已实现“一镇一院、一村一室”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其中,乡镇卫生院937所,村卫生室10778个,并全面建立了半小时医疗卫生服务圈。完成2606个“撤并村”卫生室建设,进一步方便农村群众就医。
我市还加大扶贫开发支持力度,重点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全市扶贫攻坚政策集中用于这两个区域,安排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占全市的比重达80%、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任务占比达85%以上。”沈晓钟称。
与此同时,我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口配套政策,促进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人口有序向城市发展新区等转移。仅2015年,城市发展新区就新增进城落户6.1万人。
除了财政资金的支持,我市还积极探索市场化改革。“特别是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重庆走在全国前列,成立了资源与环境交易所,建立全市统一的污水、垃圾、废气排污权指标交易平台。”市环保局局长史大平称。
截至2015年底,该平台完成交易4000余次,交易额达2亿多元,主要用于补贴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
我市还成立了全国第一支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并设立了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市政府环保投融资平台,通过PPP模式统一建设、运营并维护已建成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达809座,到2017年将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精准实施重点区域板块一体化
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向纵深推进
万州周家坝至开州浦里快速通道的控制性工程——浦里隧道施工现场一片热火朝天,自2015年底开工以来,该隧道已累计掘进150多米。
作为“万开云”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首批互联互通项目之一,该隧道打通后将把开州浦里片区与万州城区紧密连接起来,从浦里到万州的车程将缩短至15分钟以内。
“随着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在重点区域板块推进更深层次的一体化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重点。”沈晓钟称。
今年3月初,我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后,第一个跨行政区协同发展的板块规划——《“万开云”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正式出炉。
“万开云”板块包括万州、开州和云阳,去年三地GDP、常住人口分别占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49.3%和38.6%,是该发展区经济体量最大、人口最为集中、城镇分布最为密集、发展程度和开发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
在市委、市政府看来,三地协同发展,共同做大“万开云”板块,不仅能带动整个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更是重庆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的发展需要。
“‘万开云’板块强调全域统筹、三城联动、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沈晓钟称,具体包括“四个一体化”(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保护一体化)和“一个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后,该区域不仅城市和产业规模会变大,板块实力会增强,三地居民还将享受到同城待遇。
自规划实施以来,“万开云”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快速推进。目前,“万开云”板块已整体纳入国家成渝城市群规划,该板块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已启动。首批互联互通项目进展顺利,渝万铁路万州北站主体工程封顶,万利高速已完成建安工程的74%,浦里隧道累计掘进150米,开城高速节点开工。
除《“万开云”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外,2015年10月,市政府还批复同意了市规划局的《重庆大都市区规划》。
重庆大都市区,是以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构成的主城区为核心,与城市发展新区各区的城区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是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载体。
在城镇空间上,大都市区按照“一心多极网络化”高度融合的空间结构进行布局;在产业布局上,各功能区进一步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在交通上,构建大都市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大都市区与渝东北、渝东南以及四川、贵州相邻县市的互联互通。
“大都市区,强化一体化打造,构建协作高效一体化发展新机制。”沈晓钟称,下一步,市发改委将积极谋划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同城化措施,深化交通、城市运营管理、区域合作、功能互补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项目方面,市发改委将建立分级储备、动态更新的基础设施项目库,分年度细化落实工作任务和措施。同时,以实施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为契机,推动川渝两地交通、信息、产业、市场、公共服务和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
此外,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规划也将出台。与“万开云”板块“同城化”定位不同,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强调的是经济概念,在“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原则下,依托交通干线串联起沿线的县城、重点乡镇,形成若干产业带。
“具体包括旅游长廊、绿色资源加工长廊、特色效益农业示范长廊等。”沈晓钟说,在每一个产业带上,各地错位发展,共同做大产业集群。
如旅游产业,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将围绕渝东南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风情,乌江画廊等历史文脉、山水资源做文章,而各地根据自己的资源特色,发展重点各有差异。“武隆重点打造大仙女山景区,石柱是黄水,黔江是武陵仙山,秀山是边城文化。”沈晓钟介绍,在机制上,各地将组建旅游联盟,在景区道路上统一规划,将各个景点串连起来,要统一标识,统一口径对外宣传。
此外,我市还在谋划打造巫山、巫溪、奉节“旅游新三角”,将区域协作、一体化发展的概念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