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自然优势 做大蔬菜产业
为了解掌握重庆周边地区蔬菜生产现状,分析重庆市场蔬菜供应情况,促进相邻地区之间蔬菜发展经验和技术的交流,形成区域间蔬菜生产与布局的信息沟通与良性互动,避免蔬菜产品的市场供应过量和供应短缺,探索建立大区域间蔬菜平衡生产与充足供应的联动机制,为 “十三五”蔬菜产业规划的科学制订和实施提供依据,经委主要领导同意,本人于2015年9月7日至13日,参加了由重庆市农技总站组织开展的重庆周边 地区蔬菜基地生产及技术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及收获作简要报告。
调研活动在市总站副站长吴雪峰研究员带领下开展,得到了贵州省、云南省农技总站及相关市、区、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站的大力支持,在两省总站的精心安排下,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贵州省清镇市、安顺市平坝区、关岭县、西秀区、云南省嵩明县、玉溪市农业科技试验园区、通海县,对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加工、销售、出口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调研、学习,调研活动采取现场参观、个别交谈、座谈交流、分析对比等形式进行,短短的几天时间,调研组对贵州、云南两省抓住机遇、发挥自身的高原冷凉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蔬菜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受,受到了很多启发,学到了很多有益的理念和技术。
一、两省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及特点
(一)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及特点
调研所到的贵州清镇市,近年来致力于发展生态绿色有机农业,不仅带动了菜农致富,还为该市财政获得很大的税收,是当前全省最大的“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安全岛”,是最大的 有机蔬菜 生产基地。在清镇市核心园区红枫湖镇大冲等村的蔬菜生产基地,调研组看到该园区主导产业有机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了1000亩,绿色蔬菜种植面积9000亩,已获得有机蔬菜认证的品种达11个,占全省的65%;绿色蔬菜认证品种11个,占全省的50%(清镇市获得国家认证的有机蔬菜数量占到了全省的94%,获得绿色蔬菜认证达50%以上)。全年蔬菜播面达到了4.59万亩,产量10万吨,商品化率达87%,实现总产值1.6亿元,总销售利润达9600万元,带动农户1.02万人,所产80%的蔬菜销售到贵阳及周边城市,部分远销到了重庆市市场,为保障蔬菜市场供应,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调研所到的安顺市,下辖2区、1县、3个自治县。幅员面积9269平方千米,人口282万人,2014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122.5万亩,总产量181.4万吨,产值41.36亿元,全市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了640公斤以上,蔬菜产业规模扩展迅速,产业布局日趋合理,生产水平逐步提高,蔬菜品种不断丰富,产品市场空间得到拓展,产业化经营有效推进,产品质量水平极大提高,蔬菜作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的主导产业比重日益加大。最为典型的是平坝区天龙镇芦车坝蔬菜基地,总人口只有1650人,从2003年开始种植以小白菜、大白菜为主的叶类、茄果类蔬菜,采取分茬口轮作的模式大力发展早春和夏秋蔬菜,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种植规程操作,建立了完善的产品准出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着力打造“芦兴”蔬菜品牌,探索适合当地蔬菜生产的“产—供—销”一体化新路子,推动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种植面积已达8000余亩,总产量2.8万吨,总产值4042万元,仅蔬菜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12670元,成为了贵州乡镇书记、乡镇长教学实践基地、国宾参观点、市级新农村示范点。
从典型基地的调研可以看出贵州省在蔬菜产业发展上创新思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开拓市场,积极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有四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1、分区域布局产业带,差异化发展蔬菜产业。针对大娄山区、苗岭山区、乌蒙山区和武陵山区的中、高海拔区域,努力构建杭瑞、兰海高速公路沿线夏秋耐寒、半耐寒、喜温蔬菜产业带;依托南、北盘江、红水河低海拔河谷区基地,大力构建三都-兴义和镇宁-关岭一线冬春喜温蔬菜产业带。围绕产业带加强排灌设施、运菜通道、产地市场、预冷库、采后处理的配套建设和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及品牌创建。2014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1925万亩,产量2881万吨,产值605亿元,按全省3600万农村人口计算,农民人均种植蔬菜纯收入978元,蔬菜产业正成为贵州不少贫困山区的主要支柱产业和农户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很抓市场建设,推动产业化经营发展。贵州在全省大力培育蔬菜生产经营组织和大户生产,通过产业化经营,推动了批发市场建设,促进了蔬菜的销售,2014年,本省蔬菜全年上市量2398万吨,商品率83%,销售额480.8亿元,全省农民人均蔬菜销售收入1335.6元。特别值得学习的是贵州紧紧抓住西南地区人们“喜辣”的特点,全力打造辣椒产业,辣椒种植面积达到了478.3万亩,加工业产值占蔬菜的70%以上。“老干妈”和“黔山牌”等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产品批量销往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地区,出口新加坡、越南等地。
3、紧盯周边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发展外销蔬菜。夏秋季中、高海拔温凉山区耐寒、半耐寒和喜温蔬菜批量鲜销珠江、长江流域20余个省(市、区),部分出口东南亚、港澳地区;冬春季低海拔温热河谷区喜温、耐热蔬菜鲜销川渝、两湖和华南地区;以特色辣椒为代表的蔬菜加工制品销往全国各主要城市,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4、建立蔬菜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在基地方面,很抓产地准出制度建立,重点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管理、产地、产品认定、认证和农残快速检测点、田间档案等工作。在市场方面,初步建立了市场准入制度,规定凡进入批发市场、超市销售的蔬菜,必须标明产地或进货来源,质量安全可追溯。
(二)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及特点
近年来,云南省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力推动蔬菜产业发展,云南蔬菜在市场的竞争优势已经初步凸显。云南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西菜东调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冬春蔬菜、夏秋补淡和外销出口蔬菜基地,成为享誉全国的菜园子。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云南省蔬菜面积1400万亩、产量2100万吨、农业总产值420亿元,种植面积居全国第10位、产量居全国第15位。目前云南蔬菜已经销往全国36个大中城市,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销量1350万吨,其中出口量67.8万吨,出口创汇8.25亿美元,已连续5年居出口创汇农产品首位。
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重点蔬菜基地县、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云南省首批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嵩明县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晨农集团的晨农农博园、伟诚集团公司的调研,了解到龙头企业在蔬菜集中育苗、基地种植、产品加工、物流运输、市场销售、外贸出口、农业观光等方面的重要带动作用。特别是昆明晨农绿色产品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8.59亿元,有员工2000余名,蔬菜年生产加工能力达20余万吨,年生产蔬菜种苗12亿株,公司在全省建立了15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带动了10万户农户发展商品农业。玉溪市通海县,政府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业道、喷灌设施配套完善,条田化生产,主要种植品种以叶菜类、甘兰类、大白菜、豆类、葱蒜类为主。由于当地的地势、土壤、气候条件特别好,农民的种植水平高,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可以说是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把蔬菜生产做到了极致。通海县总人口27万,农业人口24万,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1亩,全县蔬菜基地面积达到5.3万亩,全年播种面积达32万亩,全年该县蔬菜产量达到65万吨,62%销往国内市场,38%出口泰国、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市场,创汇5.13亿美元。调研所到的云南茂源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创建于2010年,短短的五年时间已经发展为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专业水果、保鲜蔬菜以及农副产品进出口的大型企业,年生产能力达5万吨,产品出口到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及沙特阿拉伯等多个国家。公司利用自身的1万余亩水果、蔬菜基地带动通海县的4个乡镇发展出口型果蔬生产,公司重点抓基地的用药、用肥专业指导,确保原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公司的出口产品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现场调研和与云南省农技总站专家的交流,我们发现云南在发展蔬菜产业上主要抓住了五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抓住生态环境的优势,发展绿色蔬菜。云南气候多样、雨量充沛、空气清新、山青水秀、环境优良,蔬菜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安全水平。2014年,全省蔬菜“三品一标”累计认证产品442个、面积392万亩,建成蔬菜标准园111个,多年来蔬菜农残检测合格率均保持全国前列,“云菜”已经成为“健康、绿色、生态”的代名词。
二是抓住立体气候条件的优势,发展四季蔬菜。云南省立体型气候显著,为蔬菜周年生产上市“四季常青”提供了有利条件。冬季利用南部热区和干热河谷区域生产其他地区夏天才能生产的番茄、辣椒、茄子、黄瓜、无筋豆等蔬菜;夏季利用滇中以北的高海拔冷凉山区生产其他地区冬天才能生产的白菜、花菜、青菜、萝卜、大蒜等蔬菜,实现了一年四季均有时令蔬菜上市,成为高原特色农业“四季飘香”的一张靓丽名片。
三是抓住产业聚集度高的优势,发展特色蔬菜。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全省蔬菜产区逐步集中,布局日趋合理,实现了零星分散生产到集中优势产区规模发展的重大转变,形成了以滇中、滇东及滇东北、滇西北为主的夏秋补淡蔬菜生产区,以及滇南、滇西南和干热河谷区为主的冬春蔬菜生产区,并逐步形成了精细菜、特色菜、野生菜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是抓住龙头企业带动力强的优势,发展外向型蔬菜。全省从事蔬菜生产加工的400余家企业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28家,占省级龙头企业的五分之一。蔬菜企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全省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民达360多万人,蔬菜加工40多万人,蔬菜流通环节10多万人,同时带动了交通运输、冷链、包装等多个产业的发展。
五是抓住市场体系完善的优势,发展品牌蔬菜。依托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技为支撑,全面推进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多元化,不断强化市场营销体系、质量监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实现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
二、几点收获及建议
本次调研时间虽短,深入调查不够,有跑马观花的感觉,但通过现场参观、个别交谈、座谈交流、分析对比,对贵州、云南两省抓住优势,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蔬菜产业的经验有了切身的感受,学习了两地的蔬菜种植先进技术,思想上受到了启发,结合我县目前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特提出三点建议意见供今后工作参考。
1、更新观念,改小市场、小流通、小保供为大市场、大流通、大保供。不局限于本地的市场保供,不片面强调自给自足,要放眼全市、周边乃至全国的大市场,发挥我县河谷地带海拔低、土壤较为肥沃、早春回温快、温光条件较好的优势,面向潜力市场,做好早春抢早蔬菜这篇文章,形成一定规模,打造“开县早菜”品牌。
2、改变政府财政资金对新发展蔬菜基地的支持模式。将过去由业主按方案建设后进行补助改为先由主管部门通过公开招标进行规划、设计、运输道、作业道等道路设施、滴灌(叶类菜基地的喷灌)系统、灌排水系统、蓄水(粪)池、水井、专用供变电等基础设施和温室、大棚等生产设施统一建设,资产归村、社集体经济组织,交业主、专用合作社无偿使用、管护。
3、注重培育经营型蔬菜企业,发挥企业在蔬菜产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企业除了建设必要的示范基地外,重点抓产前的良种引进、筛选、集中育苗、供苗、生产订单和产后的产品收购、整理、加工、包装、物流、市场销售,力改“千家万户奔市场”为“龙头统领抢市场”,提高蔬菜的经济效益,推动蔬菜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