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变“共享书房” 一群年轻人要让书“活”起来!
到咖啡馆只喝咖啡?如果这样,你就out啦!
重庆有一群年轻的创业者,他们抓住共享经济的一些商机,打造了一个图书共享、知识社交的互联网平台——“苍耳书友”,让咖啡馆成为市民的“共享书房”。
截至发稿,重庆已有25家咖啡馆加入了该行列。
现场:咖啡馆变“共享书房”
在大家的印象中,咖啡馆本是喝东西、谈事情的地方,变成大家伙的“共享书房”,却是第一次看到。
在九龙坡某商业体咖啡馆,一整面墙都摆着各类书籍,墙面有足足四五米高,书籍也摆了近十排,店员表示,他们会定期一排一排“换茬”,以保证顾客对书的新鲜感。渝北某咖啡馆共有两层楼,一楼全是藏书。
这两家咖啡馆都引进了“苍耳书友”。在咖啡店门口,印有“借书、还书、漂书”字样的标牌,在书籍区,不少书被贴上了标签,扫描二维码,能够看到书的主人是谁、何时何地被谁借过,有时候还能看到阅读过它的人对此书的推荐理由、读书心得等。
这些有标签的书,有的是咖啡馆的藏书,有的是市民个人所有。
初衷:“书非借不能读”
“我们发现一种奇妙的心态,古人早就说过,书非借不能读。”苍耳书友项目运营负责人李全龙说,手机阅读时代,他们发现还是有一部分人觉得纸质阅读“非电子阅读取代得了”,并希望带动更多人加入。
李全龙介绍,“苍耳书友”是一群年轻人的创业项目,投资人是80后。去年7月起,“苍耳书友”在微信公众号上搭建平台,在该平台上,书籍主人用手机扫描自家藏书背后的条形码,然后上传平台,就会显示书的名称、作者、内容简介等信息,其他书友基于地理位置能看到此书,如果对此书感兴趣,就可以在平台上直接发起借阅。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体验了一把,发现用户不仅能看到自己借书、还书、漂书的全纪录,还可与人分享读书心得、荐书理由,还可以参加书友会活动。
目前,平台奉行的大准则是:7天以内,按书价5%付费借阅。超出7天期限,收取一定金额的超期费用(钱归书的主人所有)。“书非借不能读”,让用户付出少量的现金在7天内强迫自己完成阅读,不是太晦涩难懂的书,足够读完。
进展:投入百万,还未赚钱
情怀的落地,需要的是创业者和更多人的投入,一点一滴,聚沙成塔。
去年7月起,这群年轻的创业者就在搭建平台、运营平台。一共有10多人加入其中,人力成本、技术成本、运营成本,“投资人要给创业者发工资,整个投入,是百万元级的。”
最初,大家伙只是利用共享图书搭建起一个新的社交平台,用户之间可以根据图书了解到对方的兴趣爱好乃至价值观。平台上线至今,已经在重庆主城区范围内吸引超过10000人的加入。
4月下旬,“苍耳书友”2.0版开始上线,第一家咖啡馆加入了平台,不仅带来了“(咖啡)馆藏图书”,也带来了实体店的潜在借阅者。
目前,重庆已经有25家咖啡馆加入了合作。“按照我的初步构想,将有70、80家咖啡馆加入,构成一个‘书式生活’的网络。”李全龙说,让书“活”起来,这是这群年轻人创业的愿景。
声音:“方式挺新奇的”
5月2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随机走访了几家商圈的咖啡馆,并采访了逛街的市民。
“方式挺新奇的,对我们来说,非常愿意去尝试。”渝北一家咖啡馆的老板张先生说,咖啡馆阅读区不存在场地投入,平台运营有“苍耳书友”团队,借阅靠客人自助,他们几乎是“0投入”。同时,平台还可以为咖啡店带来人气,也是经营者求之不得的。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在平台上看到,网友们上传的图书涉及文学、诗歌、小说、书画、儿童绘本、实用技术等方面。有多位书友上传图书数量超过100本,而一些政府机构和商业组织单个账户上传图书量甚至超过了600本。
市民谭女士说,平时里工作、生活压力大,她习惯电子阅读,学生时代也有读纸质书的旧习惯,“非借不能读”这样新奇的方式,又与交友、租金挂钩,让她感觉到了重拾纸质阅读的希望。
市民周先生则持相反观点,他认为电子阅读的便捷和高效,使其成为现今流行的方式,“仅凭情怀,是不是难以战胜大趋势?”
不过,也有人担心,平台一直不赚钱,这样的情怀还能坚持多久。“知识付费,增加了人们阅读和共享书籍的兴趣和需求。但坦率说,这条路很难走。”业内人士分析,书本本身的买卖价值不高、平台技术及运营投入大,这样的“共享”模式,很考验团队的运营能力。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