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剪刀手”告诉你 山城“潮发”变迁史

18.03.2015  11:08

柏清云在给顾客理发 记者 朱婷 摄

上世纪40年代的流行发型

上世纪50年代流行麻花

上世纪60年代流行齐耳短发

上世纪80年代,爆炸式发卷很潮。 本组图片 为网络图

  你知道解放前在理发店当学徒,先学什么吗?你知道当时流行啥发型吗?说起发型,86岁的柏清云老人可谓“门儿清”。他从12岁就开始在理发店里做学徒,一剪就是74年,见证了山城市民的发型变化史。

  理发不为生计为消遣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江北区郭家沱郭正街的一处小屋,见到了柏清云老人,他正用电推剪为一名老年顾客理发。尽管个头不高、身体瘦弱,但老人的精神不错,剃发、修剪、修面,一气呵成,利落娴熟。

  “这一片区剪头的就他年龄最大,86岁了,还是科班出身哟。”顾客周海彬今年也已经85岁了,20多年前,柏清云在这里开起理发小店,周海彬是第一批客人。“他手艺好,不贵,现在老年人是这里的常客。

  送走了顾客,柏清云老人开始与记者攀谈起来。身份证显示,柏清云出生于1929年,他说,自己理发不为生计,而是消磨时间。“我和老伴的退休金每月有3000多元,完全够用了。儿子早让我关门,可我不愿意,顾客都是熟人,平时和他们聊聊天也热闹。

  肘关节放碗水练手稳

  1941年,因为家贫,当时只有12岁的柏清云就到渝中区储奇门的大世界理发厅当学徒,4年后才出师。采访中,柏清云老人不时摆动右手手腕,只见他的右手指姆弯曲,手掌左右摇晃,但手臂却几乎不受影响,只有轻微晃动。“刚当学徒时,首先练的就是摇手和站位,摇手是为了把手练稳,拿剪刀的,手一定不能晃动。

  有时,柏清云还要在右手肘关节处放一个碗,碗里装大半碗水,然后开始摇手,练到碗里的水不再洒出来就算过关了。“一旦水洒出来,师傅就会拿藤条打,那时理发厅有10多个学徒,我们每天要花2个小时练习摇手,我练了1年才过关,挨了不少打。”柏清云说,除了练手,还要练站位,“脚必须站成外八字和丁字型,以便理发时能随时转身”。

   那些年的潮流发型

  在山城理发圈摸爬滚打大半个世纪,柏清云老人也算见证了山城市民发型的变化发展,对于时尚,老人也有自己的看法。

  上世纪40年代

  男士大背头女士爱卷发

  “那时的人们特别注重打扮,男士流行大背头,太太小姐喜欢烫卷发。”柏清云老人说,上世纪40年代,烫发分电烫和火烫两种,火烫较为考究,要先将顾客的头发裹成小卷,等炉子里的铁条烧红后,再将其放进小卷里烫,将直发烫成许多小卷。柏清云做得最多的是当时流行的凤凰式卷发,先将头发烫卷,再把两块拳状大小的假发放在额头左右两边,然后用梳子将额头两边的头发朝中间梳,覆盖住假发,“就像凤凰的双翅合在一起,配合旗袍,会让女性显得漂亮端庄”。

  上世纪50年代

  男士飞机头女性大辫子

  解放后,柏清云进入位于渝中区的西南区百货站工作,还是为人理发,每天接待12名顾客,每月工资40元,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千元。

  柏清云回忆,那时,男士普遍喜欢留飞机头,“洗完头,先用吹风把头顶处的头发吹蓬松,抹上凡士林油,然后用手抓出造型就行了”。女性则流行蓄长发、梳辫子,“扎法可多了,单辫、双辫、马尾辫、麻花辫……”柏清云称,当时,顾客来理发不用钱,而要凭牌子,“牌子1角钱一个,相当于1斤猪肉的价钱”。

  上世纪60~70年代

  不爱打扮发型样式简单

  “那个时期的发型样式格外简单,理发生意也很惨淡。”柏清云说,那时候的人们比较内敛,也不太爱打扮,男士多留平头、寸头,女士多半梳辫子或留齐耳短发。

  上世纪80年代后

  模仿明星烫张扬的卷发

  “改革开放后,发型又多了起来,染发烫发重新流行。”1989年,柏清云开起了这家理发店,他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特别喜欢模仿香港明星。“女士喜欢烫有些张扬的卷发,还出现了爆炸式,男士也爱把头发留长,然后梳中分、三七分。”由于吹风的流行,年轻人也特别爱用吹风造型,“最普遍的是吹波浪式发型”。

  商报记者 朱婷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