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雏鹰计划”开展5年来,覆盖上万名学生 研究成果达310项
12月25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第五届雏鹰论坛上,学员们正在展示自己的成果。
12月25日下午,重庆市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以下简称“雏鹰计划”)第五届雏鹰论坛在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台上的“主角”是来自我市5所高中的“雏鹰计划”学员,评委则由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的大学教师担任,现场气氛严肃,犹如学术答辩。据悉,“雏鹰计划”2011年10月启动,至今已覆盖主城22所高中的上万名学生。学员累计获得研究成果310项、各类奖项300多项;发表论文37篇,发现国内及市内新物种2个。
论坛上,学生们展示了《缙云黄芩的抢救性保护》《低成本趣味物理演示实验的设计与开发》《基于智能传感器与移动互联网的家庭与校园安全监控方法研究》等研究课题,并回答了评委提出的问题。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学术答辩”只是“雏鹰计划”的中期展示。这些具备大学阶段深度的课题,是学员们要继续攻克的难关。
让高中生研究大学的课题,“雏鹰计划”到底想干啥?记者了解到,该计划由市教委主管、市教科院统筹实施,旨在积极探索中学和高校联合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的途径,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通过该计划,从主城各所高中选拔出来的高中生可以走进高校实验室,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大学教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实践,完成研究课题。
但是,对高中生来说,这是不是太难了?他们能兼顾学业和科研吗?
“我们的科研活动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没有造成负担。”承担《缙云黄芩的抢救性保护》研究课题的3名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告诉记者,她们最初根本不认识缙云黄芩。在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师指导下,她们查阅文献、进行野外勘查、到西南大学的实验室进行植株培育,最终对药用价值极高却数量稀少的缙云黄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后,她们将继续探索提高缙云黄芩存活率的方法。
对此,西南大学附属中学课程研发中心主任罗键表示,学生参与“雏鹰计划”后,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普遍有较大提高,部分学生也因此获奖。
即便如此,“雏鹰计划”并不是“重点大学预科班”,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奖、发论文。市教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计划旨在整合科技教育资源,建立长效机制,引导高中学生了解科技、参与科研,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目前,我市已有10所高校、135个实验室和近500名教师参与该计划。下一步,“雏鹰计划”还将拓展学段,力争将中小学纳入其中,培养更多创新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