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传说(35)丨长寿有饼,名曰薄脆

05.05.2017  23:08

曾经

它是三峡纤夫最爱的干粮

记录着几代长寿人的童年记忆

如今

它退出市场几十年后复出

入选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一张薄如蝉翼的饼,当你对着阳光将它拿起,穿饼而过的光线总是会将整个饼面衬映出斑驳的美丽。这又是一张承载了上百年岁月的饼,它记录着峡江上的纤夫们道不尽的苦辣酸甜,记录着几代长寿人美好的童年记忆。

它,就是川江号子《跑江湖》歌词中那口口相传的长寿饼子———长寿薄脆。

在重庆市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长寿薄脆”名列其中。

长寿薄脆有着怎样的故事?这薄如蝉翼的饼又是如何烘焙而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寿薄脆”的传承人、重庆怀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怀,讲起了祖辈们口口相传的薄脆故事。

传说

起源于招待亲朋的小点心

长寿,以其长寿者多而得名。而这里的名点薄脆,则以片薄香脆驰名远近。51岁的王怀从儿时听到的美丽传说讲起,开始讲述这个与自己结下一生缘分的饼。

还是在很久以前,长寿县城的河街新桥头住着王氏父子,儿子王华20多岁,以开炒米店为生。而新桥东头住着朱姓人家,有个漂亮的女儿叫朱玉,家中开个小吃店。朱姑娘爱上了忠厚老实的王华。”王怀说,“一年夏天,天降暴雨,有母女二人过河在桥头被大水卷走,王华父子舍身相救。结果,那母女得救了,王父却被大水卷走了,王华也受了伤。巧的是,那得救的母女正是朱玉的姑母和表妹。朱家对王华很是感激,朱玉不顾父亲反对,决心嫁给王华,后在姑母的支持下,终于与王华成亲。

王怀说,新婚的小两口开始经营小吃,生意不错。一年,王华过生日,朱玉特意做了几样细点,请亲朋好友吃。席间,大家对朱玉做的薄脆评价极高,朱玉便又做了一些送给大家。谁知,她的薄脆竟然一下子出了名。

后来,小两口索性便以薄脆为主要经营品种,生意越做越好,名声也是越来越大。因其出在长寿,外地人便称之为“长寿薄脆”。

历史

曾是三峡纤夫最爱干粮

究竟薄脆是不是像传说般诞生的呢?王怀笑着摇了摇头,“其实薄脆之所以诞生,和峡江上跑船的人以及纤夫们息息相关。

长寿薄脆”原名烧薄,后来按其特点、产地,更名为“长寿薄脆”。

王怀介绍,清朝咸丰年间,王海(外号王薄脆)就已经开始从事薄脆生产,算起来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当时,薄脆的主要客户就是长江上忙碌的纤夫们,因为薄脆保质期长,所以纤夫们都喜欢用它当干粮。

而王海的传承人名叫陈厚之,是原长寿区合营糖果厂的退休工人。

1939年,陈厚之和王薄脆的外孙女汤淑清结婚。婚后,他跟着有祖传薄脆技术的岳母王素兰及妻在城内凤岭街陆家祠堂处开店生产薄脆。每当桂花飘香的深秋,到翌年桃红柳绿的春天,是生产薄脆的良好季节,便大量生产。

辉煌

享誉长江沿线大中城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薄脆的声名渐渐远播。1942年,陈厚之带着一家老少迁至重庆嘉陵江码头处,开设“长寿隆”小店专门生产薄脆,批发给提篮小贩沿江串街叫卖。

抗战时期,在重庆的外省人多,嘉陵江码头有上海、武汉等地的来往旅客,长寿薄脆纯甜芳香、酥而化渣、脆而不碎,他们争相购买。因此,长寿薄脆誉满长江沿线的大、中城市。

王怀说,建国后,原长寿糖果厂为了适应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恢复并发扬了“长寿薄脆”。在1961年至1964年间,重庆市商业局为了续承和发扬各区县名特产品,繁荣市场,曾专门开了一家“长寿薄脆店”,顾客盈门,争相购买,经常脱销。

然而,随着工艺、设备落后等诸多因素,再加上纤夫渐渐隐退峡江之上,“长寿薄脆”前行的脚步慢慢停下,直至最后无人愿意生产而退出市场。

复出

老匠人手把手传授技艺

如果不是人们对童年记忆里美食的怀念,也许长寿薄脆的生命就将终结在上世纪80年代。

2000年,王怀决定从父亲手中接过长寿薄脆的传统技艺,当时他已年近四十,有自己非常成功的事业。

为什么一把年纪才来学这个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前途的传统技艺?王怀说,只是因为自己不愿意记忆中的美食就这样消失。

传统技艺的传承,大多都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于是,王怀将年近八旬的老父亲请到了厂里,手把手教学徒们如何制作长寿薄脆,而王怀也是学徒之一。“薄脆最关键的就是熬糖,我当年整整花了一年时间才学会掌握好火候及浓稠度。糖熬得好坏,是薄脆能否成形的重要环节。”王怀说。

为了将“长寿薄脆”发扬光大,王怀还将薄脆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机器化生产提高了效率,但火候一定要人工把握———因为火大了,薄脆会被烤糊;而温度不够,烤出的薄脆味道便会大打折扣。至于口味方面,经过多年摸索,王怀研发出蛋香、葱香、柠檬、椒盐等多种口味。

2016年4月,薄脆将告别大部分靠手工完成的生产方式。“我们新的厂房正在建设中,建成后,薄脆除了熬糖环节还必须靠手工完成外,其它环节都能由流水线自动完成。”王怀介绍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