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脱贫攻坚 渝回引10237名本土人才回村挂职或创业
早上8点,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石桥村村主任助理付海宁匆忙吃过早饭,就往村民谭兴川家里赶,他惦记着老谭家的几只羊羔长得如何了。
付海宁是2015年10月石桥村引进的本土人才。一年多来,付海宁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贫困户无产业、无固定收入的实际情况,积极与石桥水乡湿地公园联系,为贫困户争取务工机会,使20多户贫困户成功脱贫。针对贫困户谭兴川的妻子患精神疾病,小孩正在读小学,无法外出务工的实际,付海宁因人施策,提供了8只羊羔帮助他家发展养殖业,为其申请每年教育资金1500元,让老谭一家顺利脱了贫。
付海宁的故事在重庆并非个例。
贫困村在发展中往往面临缺人才、缺技术等瓶颈。为破解该症结,重庆积极吸引本土人才参与结对帮扶贫困户,通过人才集聚、技术培训和资源整合,为脱贫攻坚打造一支“真正不走的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吸引了不少在外就业创业的重庆人回流,全市累计回流劳动力160多万人。重庆市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针对农村特别是贫困村“两委”班子普遍老化弱化、驻村工作队难以长留的状况,实施“本土人才回引”工程,吸引重庆籍特别是原籍在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在外地创业或打工、事业小有成就的本乡本土人士参与脱贫攻坚,有效缓解了当前脱贫攻坚人才匮乏这一突出问题。
为确保能把人才“引得回”,重庆以乡镇为单位,对本乡本土大中专毕业生、外出成功人士进行调查摸底,建立4.2万余人的本土人才库。在此基础上,由乡镇、村两级党组织采取电话联络、座谈联谊、主动登门拜访等方式,进行“点对点”动员。对有意向回村任职、创业的,通过乡镇党委公开遴选、统一考察、集体研究等程序择优确定。
为确保人才“留得住”,重庆推出了“三给”政策:一是给待遇,对回村挂职的本土人才,参照村干部标准发放报酬和参加养老保险。二是给扶持,用好脱贫攻坚、国家关于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实施“互联网+”行动等相关政策,从土地流转、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多方面给予创业支持。三是给晋升通道,统筹谋划乡村两级干部队伍建设,在做大本土人才回村任职数量的基础上,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力度,实现本土人才长远发展。
据统计,目前重庆已回引10237名本土人才回村挂职或创业,累计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1062个、小微企业1852个,牵头推进电商、金融、超市“三进村”2970个,直接带动3万多贫困户增收。在2016年村级换届中,8000余名回引人才被选进村“两委”班子,群众对回引本土人才的做法充分认可,对村干部满意度明显提高。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6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