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过大年丨80后四川评书传承人给重庆市民拜年了!

20.02.2018  10:50

巴山苍苍,渝水茫茫……”袁国虎说起书来是说来就来,重庆市曲艺团文史馆顿时变成了他即兴的说书场地。

今天(20日),上游新闻记者走访了青年评书表演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评书传承人袁国虎,在这个福满人间的新春佳节,让我们跟随袁国虎,听听充满张力的四川评书。

民俗故事在他嘴里“”起来

袁国虎手握一把折扇,时而展开“窃窃私语”,时而合上“细细揣摩”,放下折扇,手中醒木高举快落。“恭喜大发财,元宝走进来……”一段令人耳熟能详、独具重庆风情的辞岁迎新过年风俗故事,在他铿锵起伏的声调与独具匠心的话语中变得生动有趣。

民俗故事和风土人情,是袁国虎说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是一种古老文化的延续,许多地方都有用说书来闹春节的民俗。

袁国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我。在舞台表演上大量加入戏曲、话剧、谐剧、相声等艺术形式及手段,打破传统评书的固有模式,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生旦净末丑,样样都要有。”他笑着形容说书人这个身份,“比起川剧,说书人只有一张桌子、一方醒木、一把折扇、一条手绢,所以评书人的基本功太重要了。”袁国虎小时候便反复琢磨学习“红衲袄”、“棱棱岗”这些川剧曲牌,直到现在他家里还收藏着不计其数的川剧磁带。

反复练习川剧换来的是一张能说会道的嘴,直到2010年,他正式成为中国评书界“北袁(袁阔成)南徐(徐勍)”里徐勍最小的徒弟,开始了他的评书生涯。

评书岌岌可危的现状 他依然坚持传承

四川评书之所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就在于它的生命力非常顽强,通过口传心授传承至今。由于其他艺术形式不断丰富,四川评书的现状有些岌岌可危。”近年来,往来全国各地表演5000余场的袁国虎感叹道。

他表示,相比较于戏曲艺术,评书艺术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因为评书流传至今的舞台表演形式一直没有变化。

相较于八九十年代,重庆如今这座现代化的城市已经没那么多茶馆、书院供评书爱好者喝茶听评书了。让袁国虎感到意外的是,虽然是用方言表演的四川评书,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上座率,反而比重庆高得多。

究其原因,袁国虎认为,“重庆是码头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沉淀还不够。

除此之外,现在四川评书一些传统的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弱。“我觉得即使是像四川评书这样的传统艺术,在保证它根不变的情况下,应该有所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也才会有更大的市场。

少人关注,少人为其停留,对于专业演员而言,这样的失落可想而知。袁国虎说,对于评书,自己有一种使命感,“那是我的信仰,我愿意为此付出我所有的东西。至少让这个行业不要在我的人生中灭亡。

袁国虎有着一股重庆人不服输的劲头,他乐观地说:“故事是评书的基础,评书是故事的升华,只要你愿意讲故事,那么老百姓就愿意听故事,评书这一门艺术就不会消亡。我相信在新时代复兴传统文化的号召下,四川评书一定会取得新的辉煌。

传统与创新结合 80后说书人要发扬传统

中国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说:“国虎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青年评书人才。”全国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谓之为“当今巴蜀曲艺界的儒将,四川评书中的翘楚。”巴蜀鬼才魏明伦听过其说书后曾夸赞他:“满嘴乡音、满腹掌故、川味浓郁、民俗丰富。

2018年5月,袁国虎在第四届“南山杯”全国曲艺新人新作展演中获得了“最佳新人”荣誉,为家乡争光添彩。艺名为“巴蜀火嘴”的袁国虎也将四川评书带到了全国各地,北京、天津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独具特色的渝味评书也使他收获了一批忠实的观众。年过三十的他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一批弟子,走南闯北,文艺走基层,他们为了传承四川评书而奋斗着。

我已经收集了自己的许多音频资料,以后会通过网络媒体向没接触过评书的朋友展现四川评书的魅力,发挥评书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作用。

年关将至,他也说起自己的新年计划,“我也有自己的书场,叫口舌闲馆,我也想用给自己的力量传承四川评书,让其在山城发扬光大。

通讯员 杨瑞寒 上游新闻记者 杨辛玥 摄影 刘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