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穿越时空” 与屈原对话
27日,西南大学崇德湖“变身”2300多年前的楚国汨罗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满怀忧愤,仰天长啸,准备投江自杀;一名两千三百年后的90后大学生穿越时空而来,和屈原对话……
师生自编自演微短剧致敬中华传统
微短剧《屈原归来》的编剧、导演,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劲松说,之所以借用流行的穿越剧形式,不是为了迎合当代青年的这种时尚爱好,更深次的寓意在于借这种形式呼唤屈原精神的归来,表达屈原精神永存的意思。
郑劲松说,微短剧剧情其实很简单,屈原满怀忧愤,准备投江,在一旁作为屈原“美政思想”的“湘夫人”的舞蹈表演,其实是表达屈原心中对国家美好的留恋与不舍;两个概念性的奸臣,一个劝他投降,一个劝他逃跑,实际上是陷害、污蔑屈原的一众奸臣、小人的聚合体,表现了屈原当年所生活的楚国日益没落、腐败的政治生态;90后大学生出现劝住屈原,引导屈原穿越历史,先后来到抗战时期的重庆,看到当年郭沫若先生创作的话剧《屈原》,看到当年在重庆发起设立的中国诗人节,屈原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唤醒、被认同;当继续看到当代大学生依然在诵读他的经典诗句,屈原大为感动,因而“复活”,回归到了当下的中国。
这样的设计,与一般的穿越剧的荒诞不经不同,主要是揭示屈原精神的不死,屈原归来,实际上一种价值的归来,一种伟大人格的重建。
抗战年代端午节曾定为诗人节
端午是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近年来,也有人建议端午定名为中国诗人节。其实,早在抗战年代的重庆,端午就被定为了诗人节,当时,曾连续举行隆重的诗人节庆典。
西南大学中国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党委宣传部部长潘洵教授介绍,1940年6月10日的端午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重庆举行纪念屈原的诗歌朗诵会。会上,郭沫若联合田汉、老舍、茅盾等文化名人发出倡议,把端午节定为“诗人节”,专门纪念屈原。此举在文艺界、史学界、教育界等各行各业得到响应,举行了规模盛大的纪念活动。
1942年1月2日至11日,郭沫若一气呵成五幕历史剧《屈原》,实际上是借饱受强秦凌辱的楚国,来暗喻正遭遇日寇侵略的中国之现状。文艺界全力以赴,选派金山、白杨、张瑞芳等明星日夜赶排,以使《屈原》尽早出现在舞台。4月2日,《新华日报》头版刊登以“四大空前”为广告语的消息:“《屈原》明日在国泰公演:中华剧社空前贡献,郭沫若先生空前杰作,重庆话剧界空前演出,音乐与戏剧空前试验。”4月3日,横空出世的《屈原》在重庆国泰大戏院隆重亮相,引起轰动,连续公演了十七天,座无虚席。重庆各报纷纷报道:“上座之佳,空前未有”,“堪称绝唱”。
潘洵说,当时的抗战文化活动影响深远,也诞生了《屈原》等优秀抗战戏剧。《屈原》的成功,也推动了抗战诗歌的发展,提高了当时中国诗人节的影响。潘洵认为,在微短剧中,再现“中国诗人节”,从恢复诗歌这种传统来讲有积极意义。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林祺 实习生 应裕秋 通讯员 刘汭雪 吴映璇 摄影 李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