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 | 要说结婚前的“哭戏”,谁能多过武陵山区的土家姑娘?

14.07.2020  12:41

武陵都市报消息,哭嫁是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独特婚俗。过去,姑娘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学哭嫁。一个姑娘在出嫁时会不会哭嫁,被当时人们作为衡量聪明智慧的标准之一。如果在哭嫁时哭的内容不丰富,哭得不悲痛、不感人,往往会让人耻笑。

哭嫁这一风俗,也不知道起源于哪个年代。相传,在战国时期,赵国公主嫁到燕国做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意为赵太后念其女儿远嫁,心中哀伤,母女痛哭,也就是后来的哭嫁之始,也称为《哭嫁歌》。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武陵山区,凡姑娘出嫁都要哭嫁。一般家中母亲、婶婶或嫂子会哭的,就由她们亲自教。如家中没有女性长辈会哭的,就提前一个月请附近会哭嫁的大妈大婶夜晚来家中教,一直到教会为止。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哭嫁歌》是对旧社会包办婚姻的不满,是一种边哭边诉的歌,在民间的哭唱方式有两种:即兴哭唱和口传心授,没有固定版本。其哭唱形式有:一人单哭,母女、姐妹对哭,多人陪哭。相当于独唱、对唱、合唱固有模式,形成边哭边唱,唱中有哭,哭中有唱。有“哭父母”“哭姐妹”“哭媒人”“哭踩斗”“哭撒筷”“哭穿露水衣”“哭打露水伞”“哭上轿”等。

因“”的内容太多,记者将多年搜集的土家婚俗系列,作部分介绍。

”父母

姑娘在出嫁的前一天晚上,首先“”的是父母。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抚养成人,待到出嫁时,还要操心劳累办嫁妆,风风光光走出娘家门。作为女儿,按照当地婚俗,以哭唱的方式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逢年过节时,用物质来孝敬父母。

一般女儿在出嫁时,哭唱的内容主要是父母辛苦劳累的词句。如:我的妈呀我的娘,你为女儿嫁妆忙,十天赶三场,一月赶九场。大路走成槽,小路跑起毛;鸡子刚开口,娘在路上走;麻雀进了林,娘在路上行;喜鹊进了窝,娘在路上摸。红红绿绿几台盒,凑凑合合办得多,我的妈呀我的娘……

”姐妹

在出嫁的头天晚上,新娘”姐妹也是对姐妹们的一种告别。不仅要哭自家的姐妹,还要哭平常玩得好的姐妹,当地也称“哭十姐妹”。

这天晚上,帮忙的将两张大方桌拼在堂屋的正中,十姐妹按年龄大小围坐在一起。比新娘年龄大的坐上方,年龄小的坐下方,年龄差不多的坐两边。桌上摆上葵花籽、花生、核桃、糖果等,新娘就开始哭:一张桌子四只脚,十个姐妹来陪我,今晚陪客实在多,只怪没有好吃喝。一张桌子四角方,三盘果子四盘糖,我今吃哒走远方,大事小事不能帮。一垄芝麻千万颗,单单拣出我一个,前思后想不一起,左思右想好伤心……

”媒人

新娘在出嫁时,少不了要“”媒人。以前多有包办婚姻,媒人为了贪吃喝,往往在做媒的时候,把男方无的说出有的来,用现在的话讲是花言巧语,成为男方“骗婚”的“帮凶”。

一般新娘哭媒人主要是“”媒人的语句。如:豌豆开花角对角,媒人想吃猪脑壳;胡豆开花绿茵茵,媒人吃哒瞎眼睛,油菜开花一树籽,媒人吃哒烂肚子。媒人婆呀媒人婆,天天都来我家坐;踩干门前那条河,踏平门前那面坡。你到他家吃顿饭,说他家里有几万;你到他家喝碗茶,说他家里家业大;你到他家抽包烟,说他儿子要做官;你到他家喝杯酒,说他家里样样有……

媒人听到这些话并不生气,回应: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踩斗

踩斗”是当地的风俗。新婚正期这天,男方安排一队人马风风火火到女方娶亲。娶亲的人们在女方吃饱喝足后,就将花轿抬到女方家的大门前,等新娘出来上轿。

上轿前,由新娘的哥哥、弟弟或叔叔背着走出闺房,背到堂屋当中放下来,新娘要在斗(以前用来量粮食重量的工具)上踩一双脚印。

新娘边踩就边哭:我今脚踩大斗角,贵气的日子从今落;我今脚踩大斗底,下贱的日子从今起;我今脚踩大斗边,不知下贱到哪年;我今脚踩大斗头,下贱的日子难出头……

新娘哭着踩完斗,接着娘家的亲人背出大门,换上婆家带来的“露水鞋”,脸上挂满两行泪水走进花轿。

”撒筷

新娘上轿时,娘家总管用葵花杆捆成的火把抛向花轿附近,接着用红纸包着的筷子,向花轿周围抛撒。火把寓意新娘在婆家的生活红红火火,“筷子”与“快子”谐音,祝福新娘早生贵子。筷子撒得多,表示子女多家庭旺。

新娘见到火把和筷子又开始哭唱:一捆火把亮堂堂,一把筷子十二双;我今出门无人怜,筷子落地有人捡。哥哥捡到把福享,弟弟捡到压书箱,妹妹捡去配鸾凤,表姐表妹捡到起,一生一世都吉祥……

”露水衣

新娘出嫁这天要包“露水帕”和穿“露水衣”。“露水帕”是红色的丝巾,“露水衣”也是红色,左开胸,大袖大摆,为正宗的土家族服装。穿上这件衣服后,新娘的身份也就随之变了。

所以,新娘在穿戴前就开始哭唱:我的妈呀我的娘,女儿包了人家帕,要受人家骂;女儿穿了人家衣,要受人家欺;女儿穿了人家裤,要给人家做;女儿穿了人家鞋,辈子给人转灶台。这身苦衣我不穿,穿了苦衣苦万年;这件苦衣长又长,女儿穿起要离娘;这件苦衣大又大,女儿穿起到婆家;婆家尽是生面孔,女儿从此伸不起头……

”露水伞

新娘上轿前,由娘家的嫂嫂或是姐姐,将婆家拿过来的“露水伞”(花油纸红伞)撑开,围着花轿绕三圈,接着递给新娘打着。露水伞一来可遮挡新娘含羞的面容,二来可遮挡晦气。

新娘在接过露水伞那一刻,眼泪扑簌簌往下落,便开始哭道:我家门前柳成行,别家门前梧桐长。柳树开花空欢喜,梧桐结果飞凤凰。我今打起离娘伞,我在东边娘在西,我在东边受苦难,娘在西边常挂念。姐妹好比树上果,长大一个走一个。要想团聚在一起,风吹树摇叶子落。

新娘哭完上轿后,嫂嫂或姐姐再接过露水伞绕花轿三圈。

”上轿

新娘上轿后,娘家的哥哥或弟弟要跟着花轿“压轿”,也称“压轿娃儿”。在即将起轿时,一阵鞭炮响后,灯笼火把分成两排,娘家总管提着两壶烧酒绕轿走三圈,边走边往花轿周围倒酒,接着新娘打的露水伞也绕花轿左右各转三圈。这意味着新娘在婆家后,日子红火、婚姻长久、左右逢源、一生幸福。

这时,新娘要哭道:花花轿子四角平,哥哥弟弟随轿行;灯笼火把两边分,玉液琼浆跟轿淋。大门前边三步坎,深闺的日子今日满;朝门外边三步梯,你女啷个舍得去;小桥上面三块板,女在婆家受磨难……

后记: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女性是没有地位的,婚姻不能自主。固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来形容当时女性的悲惨命运。当时的男婚女嫁,很多女孩子在结婚前是看不到新郎长什么样子,同样也有很多男孩子也不知道新娘长啥模样。所有的女孩子只能用“哭嫁”的方式表达对婚姻的不满,对女性的不公。所有女孩子嫁到婆家后,面对公婆、姑嫂的复杂家境,在婆家的苦情也是几天几夜“”不完的,也就应验了那句“多年媳妇熬成婆”的老话。

解放后,男女婚姻自由了,“哭嫁”也就渐渐淡出婚庆场面,“哭嫁”的女孩子也开始少了。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哭嫁”这一传统婚俗文化基本销声匿迹。如今,在一些风景区,“哭嫁”的习俗,只能以表演的形式进行传承。

记者 李诗素 文/图

原标题:土家婚俗——哭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