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列车
从浙江赶回彭水过年的包竺书、桂川荣一家。记者 齐岚森 摄
这一生,我们都不停在各种路上切换。从黑发到白发,从黑夜到黎明,从春光到冬雪,从海角到天涯。
但有一条路,却是所有人都走过的——回家的路。
这一年里,你所经历的或开心、或遗憾、或心酸的故事都将跟随你,一起回家。近日,重庆日报记者搭乘了上海开往重庆的K74次列车,在车厢里听外出返渝的老乡们,讲述这一年他们的故事和新年愿望。
■讲述人:罗盟钟、胡光华兄弟
新年愿望:在家乡发展特色生态养殖,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2月4日天不亮,胡光华和罗盟钟两兄弟就离开了位于彭水县走马乡保兴村的家,前往昆明。之所以在临近春节时还选择外出,源于兄弟俩的一个秘密计划。
“我们研究过,在彭水搞生态养殖准赚钱!”说起这个两兄弟酝酿多时的秘密计划,罗盟钟显得信心满满。此前,罗盟钟一直在彭水经营饮用水生意,但随着电商的冲击,罗盟钟发现实体店的生意越来越难做。“我觉得跟我卖的产品有很大关系。”有10多年经商经验的罗盟钟认为,饮用水并不是家乡的特色,产品没有竞争力,必须找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产品,重新振作。
特色生态养殖成为罗盟钟的首选。
为了成功搞好特色养殖,罗盟钟找到了自己几十年的好兄弟胡光华。“我现在还在务农,家里也养了土鸡和猪,搞养殖没问题。”一个有经商头脑,一个有养殖技术,胡光华觉得兄弟俩的计划肯定能成。
昆明,就是兄弟俩考察特色生态养殖的第一站。随后绕道怀化返回重庆。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考察,罗盟钟、胡光华两兄弟带着满满的“干货”踏上了返回家乡的列车。“收获很多,大开眼界!”罗盟钟用8个字总结了昆明之行。他说,年后还会和胡光华一起到重庆市内生态养殖比较成功的区县去“取经”。“2018年,希望能成功把特色生态养殖和电商平台一起办起来,让父母和老婆孩子都享享福!”
■讲述人:包竺书、桂川荣夫妇
新年愿望:希望女儿能考上县城的初中,接受更好的教育
在K74次列车的餐车上,包竺书、桂川荣夫妇带着3岁的儿子来加餐。餐车里装饰的红气球和喜气洋洋的剪纸让小家伙兴奋不已。“听说回去可以见到两个姐姐,他高兴得一直不肯睡。”正在给孩子喂饭的桂川荣笑着说。
算算时间,夫妻俩到浙江打工已经15年了。3个孩子都出生在浙江,上完幼儿园又返回老家彭水读小学。“没办法,上有老,下有小,得挣钱养家啊。”说起外出打工的艰辛,今年38岁的包竺书很是感慨,“我在工地当架子工,老婆在家带孩子,苦是苦点,但日子还过得去。”包竺书刚说完,一旁的桂川荣立刻纠正道:“去年孩子上了幼儿园,我可就没在家里待着了,去了饭店当服务员,一个月也能挣几千块呢。”说完,夫妻俩都笑了起来。
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了。
“虽然春节回一趟家得火车、汽车连轴转,但家里有人牵挂,再折腾也得回!”桂川荣说,身在异乡,除了每月寄些生活费,对两个女儿还有老母亲都疏于照顾,但是家乡重庆的各项政策越来越好,两口子在外打工挣钱也更加放心。同时,她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家门口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不用再漂泊异乡。
2018年,12岁的大女儿将迎来人生的第一考,小升初。当被问及新年愿望是啥时,夫妻俩不约而同地说:“希望女儿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县城的初中,接受更好的教育。”
■讲述人:王朝江
新年愿望:留在重庆,给儿子打工
“儿子和女儿都回大足了,在家等我过年呢!”说起家人,52岁的王朝江满脸都是藏不住的笑容。
3年前,王朝江只身一人前往浙江嘉兴某汽车配件厂打工,爱人留在老家大足照顾年迈的双亲。“儿子、女儿都有工作,但是年轻人负担重,我身体好,有力气打工,增加点收入不是也挺好。”王朝江一边说,一遍翻开手机相册,指着一张全家福对记者说,“两个女儿在福建做销售工作,儿子在浙江,专门做电商。”
过去的2017年有啥高兴的事?“工资涨了。”王朝江脱口而出,原来1600元的底薪,涨到了1800 元,现在一个月的收入5000块左右。“厂里包吃住,我一个月能存不少钱。”
今年,王朝江最期盼的事是儿子准备回大足做电商,自己也能帮忙打点生意留在家乡。“已经在看项目了,预计年后就能确定,如果成了,我就给儿子打工,不走了。”王朝江笑着说,既能留在家乡,又能挣钱,是再两全其美不过的事了。飘荡在外的人惦记着落叶要归根,毕竟家才是最后的归属。“重庆发展得越来越好,创业就业的机会都很多,我相信留在重庆一定也有不错的发展。”
本报记者 周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