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綦江区一所公办园带动9个联盟一拨儿园走向优质 吹响优质园集结号
本报记者 胡航宇
地处重庆綦江区南部山区的打通镇大罗学校附设幼儿园,以前教师清一色是当地初中毕业生,教学基本闭门造车,谈不上专业能力,只能做到基本的看护,办园质量可想而知。
“联盟优质的帮带,为我园发展注入了活力。”大罗学校校长罗小林告诉记者,在区实验幼儿园以及联盟中心园的带动下,该园软硬件都得到了改善,从一所未定级幼儿园升格为二级幼儿园。
随着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綦江区通过优质聚集、帮扶带动,激活了发展潜能,各幼儿园办园条件、师资配置、保教质量都大幅提升。
设三级网络,汇分散力量
2016年之前,綦江区有幼儿园115所,普惠率70%左右。优质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薄弱成为突出问题,学前教育“手长袖短”发展受限。
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整体行动中,綦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以“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为主旋律,2016年先后出台系列指导性文件,并成立了学前教育科,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
结合实际,綦江区建立了由区教委、责任区学前教育联盟、镇村幼儿园构成的三级网络。一是在除城区古南街道以外的19个街镇各设立一所街镇中心园,并改建其中两所街镇中心园;二是改善7所农村薄弱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三是在城区新规划两所公办园,由此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幼儿园建起来了,如何达标提质?綦江区在“整合”上做文章。按照重庆市幼儿园设置标准,綦江区教委把办学规模小、质量较差的幼儿园进行整合编队,集中力量把小而弱打造成强而精。
据统计,2018年,綦江区公共财政共投入学前教育经费4181.58万元,较2017年增加213.58万元。此外,还设立民办园专项奖补资金,去年安排58万元用于奖补。目前,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9.2%,普惠率达88.11%,公办园占比达48.25%。
建“1+9+X”模式,促质量均衡
2016年,按教育督导责任区辖区范围,綦江区成立了9个学前教育联盟,采取“分片负责,以园带园,对口帮扶”方式,实现公办园与附设园、民办园之间的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
面对优质资源短缺这个难题,綦江区构建了“1+9+X”模式(“1”是綦江区实验幼儿园,“9”是9个学前教育联盟,“X”是每个联盟帮扶带动的弱园),以綦江区实验幼儿园为龙头,带动9个联盟中心园先发展、先成长,在师资培训、园本研修、课程设置、园务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和案例复制,并开展送课下乡、定点帮扶结对、共建共享等活动。同时,充分发挥9个联盟中心园的辐射作用,帮扶其余10个街镇中心园、小学附设园和民办园。
联盟内实行“五个统一”,即:工作计划统一、管理制度统一、安排活动统一、质量考核统一、人员调配统一。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领头雁,綦江区实验幼儿园通过强化内部制度建设管理、为师资队伍“强筋健骨”外,还把跟班学习、送教下乡等帮扶学习作为联盟重要一课。
实验幼儿园每年都要接纳各街镇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约1000人次来跟班学习。每年参与送教下乡的教师约30人次。“教师学习准备思考的过程,就是业务提高的过程,这是双赢。”园长陈安容说。
招专业教师,干专业的事
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大批专业优质师资。为此,綦江区加大本专科层次幼儿园教师的招录培养力度,每年到高校招聘10名定向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真正实现“让专业的教师干专业的事情”。
在教师培养上,綦江区实行市、区、督导责任区、园分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定期组织保教改革交流活动,推广优秀的教研成果,重点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保教质量。
在联盟的传帮带下,很多幼儿园有了“级别”,同时,在教育教学成果上打破常年沉寂有了声音。打通镇大罗学校附设幼儿园2017年获区幼儿园区域活动评比一等奖;安稳小学附设幼儿园2019年获区幼儿篮球操比赛乡镇组一等奖。
记者在学前教育科看到,工作人员正着手制定幼儿园保教常规管理评估标准,从办园宗旨、课程设置、保教工作等方面设置细则,并从幼儿生长发育、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语言发展、合作交往、认知以及对美的感知和创造方面设定评估测查标准。
“下一步,我们将倾力打造学前教育集团化,把公办附设园从小学中彻底剥离出来。”綦江区教委副主任何勇说,目前,在城区新规划的两所公办园中,营盘山幼儿园即将完成基础施工,建成后可提供学位360个,另一个相同体量的新园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今后,3个教育集团将形成三足鼎立的良好态势,以优质带动全区学前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