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坪图强村,繁华都市变迁里未变的老记忆
慢新闻-重庆晚报消息,通向铜元局轻轨站的老街对面,是南坪融侨片区,每日清晨七八点,这里便进入快节奏模式,数十万人口从各自的高层楼房奔出。男人们大多穿着正装提着公务包,女人们踩着高跟鞋面着精致的妆容,比肩接踵挤上轻轨3号线,随后散落到城市各处。他们不会注意,就在老街旁隐秘的树丛中,隐藏着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这个“世界”名为图强村,曾是长江电工厂家属区,就在铜元局轻轨站1公里左右的地方,遗世独立着。这里,曾形同韩国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的那条巷子......这里的人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玩耍。这人在街头喊一句,那人在巷尾就能听到悠悠回声......
近日,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穿过忙碌的老街后,便来到了古树参天、满墙苔藓的图强村。这里已经是准备拆迁的区域,人搬走了大半,有些萧条,但仍有山城老巷的影子和人情味。那日阳光正好,不少剩下的居民在屋外树下,或是自家门前,站着或坐着聊天、晒太阳。
镜头一
10点半,阳光正好。65岁的老庞正抱着孙子,在家门口阳光下转圈,逗孙子开心。一旁,其老伴用大盆端着洗好的衣服,向阳光下走去,准备晾晒。
“记忆里的巷子可比现在热闹多了......”老庞笑着说,他在这巷子里出生、成长、结婚、生子。巷子的繁华、落寞,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老庞
“图强村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曾是长江电工厂的家属区,而我们家三代都是电工厂职工。”
“巷子最热闹,应该要属上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那时,这里每间屋子都住满了人,爬个坡,一条巷几栋房,再爬个坡,又是一条巷几栋房。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闲话家常、欢声笑语。”老庞笑着回忆,那是一段遥不可及的梦境,却又仿佛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那时,我们家分到的房子,有40几个平方,两室一厅,家里还有厕所。这在当时,算很洋气的,很多人的房子顶多十几二十几个平方,且他们家里面都没有修厕所,方便只能上公共厕所。”老庞表示,另外因为这里靠近电工厂,能源设备之类要得到保障,因此这一片也是重庆最早使用天然气的区域之一。
除了对当年繁华的追忆,最让老庞难忘的,还是这里儿时的玩伴。“那会我们这条巷子都有十几个娃儿,每当放学、周末,站在巷子里面一喊,大家就都出来了。我们一起去捉青蛙,去江边摸鱼,有时候夏天热,还会偷偷跑去江边洗澡。”老庞告诉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他们那时候都不流行关门,巷子里,夜不闭户是常有的事情。
“有时候放学了,想去哪个小伙伴家里面找他玩,他要是没在,我就会直接钻进他家里面坐着等,就跟在自己家里面一样自在......小伙伴有了什么新玩具、新耍事,也会第一时间通知大家聚到一堆,那种感觉,现在的很多娃儿都体会不到了。”
说到关于巷子里面青梅竹马的爱情,老庞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表示以前的爱情很简单、很朴实。“我们那个时候比较保守,不想这些,但偶尔也会听到些风声。我和我老伴,以前虽然不在一个巷子,但都是住图强村的,偶尔会碰面,对彼此也有些印象。后来,经过厂里面的长辈介绍认识,便在一起了。”老庞说,门前的花草都是他与老伴一起打理。
镜头二
12点半,一位身着蓝色衬衣,手握拐杖的老爷爷,正坐在自家门口椅子上晒太阳。跟他打招呼,他大声说自己耳朵听不见。随即,他老伴罗秀英从屋里面走出来......
“他耳朵曾受过工伤,听不见。”71岁的罗秀英说,她以前是四川南充市某学校的一名初中老师,1992年退休后,搬来了图强村。
“我在这里也住了20多年了,最热闹的那些年,这一带很干净,青石板路,打赤脚踩在上面很凉快,有几处水沟,还会往外面冒清凉的泉水。夏天,我们就在树下乘凉,用蚊香驱赶蚊虫,迷迷糊糊的,就能睡个午觉。”
在罗秀英的回忆里,那时街坊邻居之间的感情十分真挚。“家属区里没有一家餐馆,外面不远都是菜市场,早上吆喝一声,就约到一起去买菜。煮饭时,只要谁家煮了好吃的,便会在巷子里面喊大家一起来吃,或者直接用碗装一点菜端给对方。”
罗秀英夫妇
“天气晴好的时候,街坊邻居有时候还会在树下支一张桌子,把自家炒的菜端出来摆起,大家一起边聊天,边吃大锅饭。吃完后,孩子们玩他们自己的,我们大人会坐在一起聊聊天,或者约起一起去打麻将......”
罗秀英说,目前图强村没搬走的还有80多户,实际还居住在这里的原住民有10来户。相比之前的热闹,住在这里,时间过得安静但也幸福。“家里还没有网络,没事就晒太阳、看电视、种菜、养鸡打发时间,或者顺着小路去南滨路散步。三个子女住在附近,周末会回家大吃一顿。只是这样的日子也过不了多久了,等新房子安顿好,我们便会从这里搬走……”罗秀英说完笑呵呵地看看老伴,起身又对着墙上的镜子捋捋头发。
镜头三
下午2点,麻将馆老板娘站在门口,笑眯眯的一张脸顺势贴了过来打招呼,眼睑缝中眼线显得格外粗黑,一对金耳环晃了晃,“妹儿,打麻将不,喜欢打哪起,倒倒胡,成麻?都可以打!”
老电工厂家属区向外延伸的一端,是图强村29号,知名度极高的住户——家属区里唯一的一家麻将馆。二十多平米的客厅,前后左右都开着明晃晃的白灯管,5张麻将机摆着,摊子就算齐全了。麻将馆里的老板娘姓霍,麻友告诉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可以叫她“霍(豁)得转”,也可以喊霍孃孃。1963年出生的霍孃孃身板高大,45岁从电工厂里退休开起麻将馆,麻友开玩笑她也不恼,只是变换着嘴角的弧度,浅笑或大笑。凑齐5张麻将桌大多是以前的老街坊,虽大多搬离,但时不时回到老麻将馆搓几把。
霍孃孃的麻将馆
下午2点过点,图强村29号,绝对是这片最热闹的地方,附近的麻友都赶来了,有开着车过来的,有午饭后徒步赶到的,也有早来的老邻居,等着凑角儿的,三桌麻将已经哗啦啦地开始洗牌。听麻友们说,打牌要尽兴,一般就是晚上12点霍孃孃追着喊打烊了。
麻将馆里一边摸牌放炮,一边龙门阵聊得河翻水翻。
霍孃孃站在门口,脸上仍是一堆笑,眼睛不时勾着脖子,顺着外边的泥路看到马路尽头。记者问起霍孃孃是否还在这里居住,她比打麻将更来了兴致:“早搬出去了,就在铜元局附近买的房。”她的声音里很平静,眼里的光却显得些许自豪。
大家继续夸她能干、有钱,她又不依教了:“哪里哟,退休了没得办法。看嘛,这个麻将馆也开不到好久了。”霍孃孃头一扭,假装眉头皱了起来,随即又恢复了脸上笑容:“等这里拆了,我就到对面的春上南滨(小区)去开个麻将馆。”霍孃孃脸上露出重庆人特有的豁达,哈哈哈的笑声四处传开。
镜头四
下午三点半,老家属区最里处,屋顶上杂草轻拂,剥落的墙面上,有“拆除”字样。72岁的杨士忠午睡起来,站在门口的大树下,与前不久从合川农村老家来城里务工的租户老李说:“这个房子,就是现在叠墅的样子。”
老家属区呈梯度坡状修建,树木多且茂盛,根处盘根错节深扎地里,树枝直接撑向天空展开,天与地之间,隐藏一片芳华。
杨士忠家门口被一片树荫遮挡,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省了开空调的麻烦,春天在树下打个盹也沐浴个阳光,秋天在树下摆龙门阵好生惬意……冬天呢?杨士忠却说,冬天这里并不太冷,踏出家门口,就着地气,伸展下身体活动个筋骨是最好的。
杨士忠
杨士忠的话不假,这里确实让他走不开,儿子早就买了房,也给父母在大渡口安置了住房。他们去享受了一段时间,冷清住不惯,杨士忠和老伴又搬回来了。“这个房子,就是叠墅的样子,当年请苏联专家来设计的,住熟悉了。”杨士忠打趣称自己故土难离的情结,是他20多平米的家。
除了睡觉,杨家的门多年来一直是敞着的,被邀请走进这方小屋,客厅里面铺设了两张床;再进入下一间屋,巴掌大小的厨房,在侧面自己搭起了一个小卫生间。
挤,这是最直观的感受。“现在就我和老伴,怎么会挤?以前这样的房间,住下的是一大家子,上有老下有小都住得下。”杨士忠说,这样一栋房子,以前两层楼住了12家人,楼上楼下都是带风的脚步声,屋前屋后都是娃儿大人游戏招呼声,大家在一起都不觉得挤。
杨士忠还透露了他家最文艺的一面,这两年,不少拍电视剧的,做栏目的都来这里,有说着重庆话的,有操着外地口音的,几波人都来告诉他,给钱想借他家拍个电视剧,取个电影的景。杨士忠拒绝了,却又推荐剧组在邻居家拍了起来。
“杨老师好耍,一天大家爱吹个牛,看他都放心把门开着,我们也把门开着。”邻居老李才从合川农村来,他说,在这里租房子图个便宜,意外的是这里邻居都很好,点都没有城里人的架子。
青石台阶上,洒满了阳光,隐约间,还能窥探到,过往的岁月。
原标题:南坪图强村,繁华都市变迁里未变的老记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