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传说(117)丨扯床铺盖做碗“土”面

17.05.2018  23:19

那是二十年前,第一次到荣昌的时候。

几个小时的车程,难免让人饥肠辘辘。然而,重点在于人生地不熟啊。从三级车站转弯过来,下陡坡,就到了莲花广场。

都说饿惨了的人,一定眼尖。反正当时一眼,就看到巷子尽头,有家没有招牌的面馆。黑黑的鼎锅,翻着滚烫的汤水,不断往外冒着热气。

就在鼎锅旁边,一个不锈钢盆子上搭着一张白白的毛巾……

不用多说,只要去过荣昌的人就知道,这是一家铺盖面馆。铺盖面馆给人第一印象,之所以就是一股土味,或许就在于这个鼎锅。

农村出来的人,对老家挂在火盆上那只鼎锅,表面上都有不少鄙夷;然而从骨子里,对鼎锅里的食物却是一直都垂涎不已。

也正因为如此,初到陌生的荣昌,看到有面馆用鼎锅炖汤,心里便陡然生出几分亲切来。那种感觉,就像一个人在陌生的大城市,突然听到了几句熟悉的乡音。

即便,后来有当地权威吃货发言说,店堂门口有没有一只熬汤的鼎锅,是作为判断是否是标准“荣昌铺盖面”的重要依据。

窃以为荣昌铺盖面之“”,不仅仅是在于面馆门店有没有这只显而易见的鼎锅。

而是在于做面的程序。

简单点说吧,天下恐怕再没有更土的做面程序了。面粉,清水。然后揉面,成面团。再然后,就是抓一坨面团,两手向不同的方向拉扯。

对,就是拉扯,拉扯成面块——不过这个面块,一定要足够的薄,甚至薄得可以透亮。

再然后,甩到刚才说的,一直在翻滚冒热气的鼎锅中。面块很快就沉了下去,但不到十秒又很快浮了上来。于是老板将浮起来的面块,盛进面碗里,上桌、收钱,一笔买卖就完成了。

不知道除了荣昌,还有没有其他哪个地方,制面、煮面的过程还这么“”?土得还在用手扯面团?

但是很显然的是,荣昌本地人对土得掉渣的铺盖面始终是情有独钟。

莲花广场,东益当,南门桥,水口寺,白象街……凡是叫得出名字的街巷,几乎都有铺盖面馆。而几乎每家铺盖面馆,都有自己特定的铁杆粉丝。

以至于周末或节假日,尤其是适合睡个懒觉起床的八九点钟,刚才说的那几个路口,铁定是交通缓慢甚至堵车的。

不用说就知道,不是这个小城市的车子有好多,而是开车来整铺盖面的吃货不少。吃货一打堆,车就堵起了。

也就难免有人着急,要怒要骂。这就出现了一个,不符合重庆人火爆性格的现象,那就是不论或怒或骂的人言语整得多么激烈,被吵被骂的那位,端着铺盖面碗都是不急不恼,照常嘻嘻哈哈的。

一碗能让人心情如此和谐的面,除了铺盖面,好像还没有听说有别的面种能办到。

正宗的荣昌铺盖面,是没有麻辣或酸辣,红汤或清汤,肥肠或牛肉等小品种的。真正的荣昌铺盖面,顾客进了门,老板一般都只问吃多少,而不会问吃什么口味、或臊子。

因为味道只有一个,清汤铺盖面。

刚才已经说了,由于用的只有面粉和清水,所以铺盖面咬一口下去,就会冒出悠悠的麦香。加之每块铺盖面,都经过了多次的翻揉和拉扯,所以筋道是起码的标配。

浅没着面块的清汤,却又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清澈透彻,而是泛着细细的油花。有经验的吃货一定知道,那黑色鼎锅里面,除了翻滚着的汤水,还有定期更换的大骨头,或土鸡。

据说,敖家巷有家铺盖面馆,鼎锅里的大骨头汤舀完了又续上,再加上新的大骨头……如此反复已有几十年的光景。加上几颗新绿的葱花,难怪,每碗铺盖面端上桌去,三五几分钟就会被一扫而光,空荡荡的败下阵来。

都说天下吃货一条心,但是在荣昌铺盖面这里却各有各的心思。

有给老板提出来加牛肉的,加肥肠的。有自己在碗里加醋的,加辣椒的。甚至还有个别,既加了肥肠,还要加牛肉;既有了陈醋,还要加辣椒。

不过面对这一切,铺盖面老板通常都不喜不恼,神情平常。这也符合荣昌铺盖面的审美情趣,遇上事事,都能淡定。用书面一点的表述,就是十分包容。

这就很像荣昌这座城市的脾气了。

唯独有一点,口味各异、习惯横挑竖拣的吃货们是高度统一,那就是一碗荣昌铺盖面,吃到最后一定得有耙软的豌豆垫底。否则,专业的铺盖面吃货就不认账了。

别看铺盖面名头奇响,风光无俩,给它老老实实撑起场子的,却是碗底毫不显山露水的耙豌豆。这或许也是荣昌铺盖面,虽然土得掉渣的卖相,却能开遍天下吃市的秘密。

就像每家荣昌铺盖面馆,除了有手脚麻利的老板娘,一定还有一位不善作声、闷头拉扯面团,并负责熬汤掌火的大厨师傅。

荣昌铺盖面,尽管就是如此之“”,但却土得如此稳重。

原标题:寻味重庆|扯床铺盖做碗“”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